現在的孩子,從小就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父母對他們唯一的期望和要求就是:好好學習。說到“學習”,在很多孩子眼中,學習之所以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兒。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成人丑化了它的形象。
有多少家長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不寫完作業就別想玩兒!”
“考不了第一名就什么都不給你買!”
有多少老師對學生說過這樣的話:
“罰你把課文抄寫10遍!”
“學不會你就別回家了!”
學習與玩耍是完全對立的嗎?為什么要把學習當作懲罰,而不當作獎勵呢?對于孩子來說,學到了知識、提升了能力,這本是件開心的事情,但成人錯誤的引導卻讓他們對學習產生了扭曲的看法:
我在為父母和老師而學習,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
毋庸置疑,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們絕不會主動學習,更學不好。
揭開“學習”的神秘面紗,讓孩子們好好認識它
在多多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些問題的討論:小學生為什么要學習?你在為誰而學習?
之所以在故事情節中設置這些討論,目的就是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孩子每天都在不停地學習,但是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小學階段孩子的思維雖然不像成人的思維那樣嚴謹,但一旦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會豁然開朗,再學起習來也將會是與以往截然相反的感覺。
小學生為什么要學習?你在為誰學習?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學習是自己的事兒:
小學生為什么要學習?→為了充實自己、強大自己;
你在為誰而學習?→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學習。
讓孩子知道,上學的機會有多么來之不易
孩子一般都會有這樣的心理:你有兩塊糖,給他(她)一塊,他(她)會覺得你手中的那塊更甜。輕易就能得到的事物往往最不被他們珍惜。
上學也是如此,大人每天催著、求著他們去學習,他們反而會覺得上學很苦、很累,進而從心理上排斥上學。
因此,多多會建議多讓孩子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如果有條件,讓孩子去農村體驗一下生活,到貧困山區走一走,讓他們看一看,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孩子在為交不起學費而發愁,還有多少孩子在為了買一本字典要苦苦等上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讓孩子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正被千千萬萬的山區孩子和貧困孩子羨慕著。
在生活中,身為媽媽的多多與女兒做了這樣一個約定:如果你平時表現好,我就為你交學費,否則,你將沒有機會去上學。正因如此,女兒從小就把上學當作一件神圣的事情,并且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
孩子的思維是不成熟的,父母要及時把成長的正能量灌輸給他們。如何灌輸?有時候真的需要用些“小計謀”、設計個“小手段”,輔助他們的思想成長。等孩子長大后,這將一段極其美好而又甜蜜的回憶。
只要孩子努力了,成績真的不那么重要
都說“中考”和“高考”是壓在中國孩子身上的兩座大山。對此,但這兩個大山是“輕于鴻毛”還是“重于泰山”,關鍵在于家長怎么看待成績這個問題:家長把成績看得很重,周六補數學,周日補英語,孩子必然學得很累;但如果家長能以平常心看待成績,除了不會讓孩子把學習當成洪水猛獸之外,他們還能收獲一個幸福而美好的童年。
一個班級的孩子,有成績好的,必然有成績不好的;有第一名,必然會有最后一名。因此,只要孩子努力了或正在努力,他們就是好樣的。
成績好的孩子,在保持好成績的同時,家長要幫助他們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除了幫助他們尋找提高成績的方法之外,還需要鼓勵他們,你們身上有很多別人沒有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