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去的半年,是玩命的半年。
工作日下班后成為夜間服務工作者;
周五下午飛全國各地,周一凌晨回到公寓。
這種狀態從新書發布后,一直沒有停過。
連續分享幾個月后,察覺到嗓子有異樣,我才開始停下來。
我跟BD商量推遲了所有的分享,即使是昨天在公司高層TeamBuilding,我也謝絕了喝酒,以茶相敬。
我開始恢復每天早上讀一本書的習慣。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我不可能同時做所有我想要做和別人希望我要做的事情。
那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將精力放到哪里?
《精要主義》提出"個人努力峰值"和“個人貢獻峰值”的概念:
原來我一直追求的是個人努力峰值,對于什么是對我是重要的,背后對我重要的原因,以及當下是不是去做這些事情最好的時機,我都通通都沒有考慮。
什么活動都接,看上去很努力,但是對大家的貢獻值降下來了。
</br>
2.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
這句話,是羅輯思維的一起節目,講日本為什么會在二戰中失敗的故事。
每一步都對,是不是就一定會成功?
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你會發現你一直只是一個亂砍亂殺的“莽夫”而已;
看到第二張圖,我開始審問自己,我現在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 每天更新一篇文章
- 每周在晚上做分享
- 出書
- 做培訓
這些事情只是為了接活掙錢,還是在為了實現我的一個目標?
問題來了,我的目標是什么?
是個人品牌嗎?
我的個人品牌定位是什么?
是財務自由嘛?
財務自由之后,我想做什么?
《精要主義》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
正確的理解努力;
不要用努力去自欺欺人;
不要因為努力而忽視了和努力同樣重要的情感、品質和思維;
不要因為可以強調努力而變得忙碌乏倦。
</br>
3.
我在自己的活動日歷中寫下了2017年要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
但是我沒有告訴自己,要實現這個目標要做什么?
這個目標會不會太大了,壓得我喘不過氣?
能不能將這個目標用WBS分解一下,變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然后設定幾個關鍵節點。比如:
- 月稅后收入超過2W?
- 先實現年收入200W?
- 兩套以租養貸的房子?
- 組建自己的自媒體工作室?
給自己設定一個太大的目標,往往除了給自己增加手足無措的壓力,沒有其他什么好處。
就像貓爺給自己的書桌前貼了一張粉絲50萬的目標,也是在他已經40W粉的時候才做的計劃。
我需要在合適的時機來設定目標。
</br>
4.
這三張圖都是《精要主義》這本書中提供的概念。
- 集中精力
- 關注目標
- 分解達成
這三張圖適合我來重新設定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向。
同樣也適合正在學東學西的你,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