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說:“在銀行工作,沒有經歷過長短款的柜員不是好柜員。”
銀行就像一條蜿蜒山谷的長河,伴隨著無數的險峻與未知,沒有方向也沒有盡頭。而作為銀行人,“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或許你真的沒有經歷過長短款,或許你確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柜員,但是你一定經歷過“差錯”這一道坎,因為那是銀行人永遠的病。
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筆差錯嗎?你還記得自己最嚴重的那一次罰款嗎?桂圓君至今仍非常清楚的記得自己出現的第一筆短款。
進入銀行上班的第一個月,還沒有發工資,給一位客戶辦理取款500元,錯辦為存款500元,所以扎賬時短款了整整1000元,對于一個剛入行還沒有領工資的小柜員,1000元,相當于桂圓君在學校一個月的生活費了。
最令人頭痛的是,這位客戶在銀行預留的手機號碼是停機的,所以根本無法聯系到這位客戶。
后來在同事們的熱心幫助下,加上一些機緣巧合找到了那位客戶,而客戶也比較好說話,總算把這筆短款給追了回來,可那都是兩個月之后的事了。
當時同事們都安慰我說這是發生在銀行人身上最平常不過的一次差錯而已。
前車之鑒,我的一位同事曾經在大年三十夜的時候,因為一筆錯賬短款了10萬,且當天客戶回老家已經聯系不上了,焦頭爛額的回到家里,年夜飯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后來苦熬了兩天度日如年的生活,總算也把賬追回來了。
我這樣的跟他比起來算是小巫見大巫,只要還賠得起,全當破財擋災吧。
雖然桂圓君的第一次短款算是有驚無險,但這次經歷給我的感觸卻很深。
銀行經營的是風險,風險無處不在,風險也無法被消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去防范,盡量的減少風險發生,而任何一筆差錯,處理得不當都很有可能直接促使風險的發生,所以減少差錯,不僅僅是對客戶的負責,更是對自己的負責。?
02
什么是差錯?
差錯是每一個銀行人都害怕遇到而又無可避免的,它是銀行人永遠的病。
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桂圓君對檢查差錯的事后監督簡直厭惡到了極點,甚至覺得這群人很變態。一邊高喊著行里的差錯率太高,一邊又檢查得那么苛刻,單據的一點點問題就下差錯單,好似有病也呻吟,無病也呻吟。
很多差錯都是無關緊要的,一旦被確認為差錯,對小柜員來說不僅僅要罰款,還得苦苦的去哀求客戶來配合整改,遇到好說話的愿意幫你的客戶還好,要是遇到理都不理你的客戶,你真是想盡辦法也沒有用。
有一次,總行的會計工作大檢查,我的一位同事因為整改差錯的時候嫌麻煩,想偷個懶,于是在客戶一張漏簽字的單據上模仿客戶的字跡,自己簽了一個上去,運氣不好剛巧被檢查的工作人員從監控里調閱得清清楚楚,結果被全行通報批評,還被罰款和待崗,處罰很嚴重。
一次不小心的疏忽造成了差錯,差錯的處理不當,“代客簽字”變成了不合規,不合規的行為被檢查到,形成了職業道德的風險,受到了嚴厲的處分,先不說處分對你的職業生涯有沒有影響,該處理的差錯你還是得處理好,善后的工作你也得全部承擔。
如果這筆簽字的業務在將來不巧引起了經濟糾紛,那就會形成更大的風險,后果可想而知,金額小那還好,涉及金額大就未必是你所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差錯無大小之分,任何一次不經意的差錯都有可能會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了解差錯之前,我們更應該看清為什么在銀行每一種差錯都有明確的規定和處理辦法?為什么銀行需要那么多的規章和制度?為什么銀行需要那么嚴厲的事后監督和風險部門?為什么銀行要每周查庫,經常接受檢查?為什么在銀行要一次又一次的低聲下氣的去請求客戶來整改差錯?
因為這是銀行的生存規則,也是我們在銀行風險大漩渦中學會如何更好的去保護自己的護身符。
三尺柜臺,差錯是病,也是防范風險和時刻警醒自己的苦口良藥。
03
有病就得治
既然差錯跟風險一樣無可避免,那么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盡量的去減少自己的差錯率呢?桂圓君總結了三點,希望看到的你還為時不晚,從明天起,少出錯,多進步。
第一、按規章辦事,講規矩,守底線。
在很久以前,銀行就有了三鐵:“鐵賬本、鐵算盤、鐵規章”,在社會上一直享有很高的聲譽,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今天銀行業已經不在需要傳統的鐵賬本與鐵算盤了,但“鐵規章”一直是堅守不變的定律。
諸如“存款業務,先收款再記賬;取款業務,先記賬再付款;禁止代客簽字;禁止空存空取;離柜定上鎖,封箱必雙人”等等都是銀行柜面操作的準則和規章制度,在這里桂圓君不一一概述。
要守規章就得先熟悉規章,學好規章,這就需要自己在工作中多花時間和精力了,柜面也似舞臺,柜上一分鐘,柜下十年功。
比起按規章辦事,最難的是在人情面前,我們往往會有能“網開一面”的就網開一面,能減少麻煩的又何必去為難客戶這樣的思想,而這樣的思想卻是導致我們出現差錯的一個很大的缺口。
坐柜三載,桂圓君經常都會遇到這樣的一種情況:客戶明明自己識字,在填寫或打印單據的時候嫌麻煩,就讓大堂經理來代勞,當大堂經理不小心填寫或打印錯誤的時候,客戶卻理所當然的說:“這是你們的工作人員幫我填寫的,不關我的事。”
原本的好心與善意,卻變成了無可推卸的責任,把風險轉嫁到了自己的頭上。
所以,能通融的也一定要在規章制度的允許下去通融,有的人情可以不講,那是在保護自己,也是我們在三尺柜臺里所堅守的規矩和底線。?
04
第二、先審后辦,辦后再查。
當我們在辦理一筆業務的時候,一定要先三審:審人、審單據、審實物。
審人:不用多說,做好客戶盡職調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核實身份證及銀行卡是否為客戶本人的,有疑問的大膽詢問或要求客戶提供輔證,一定不要自己先心虛,覺著不好意思,怕激怒客戶。
你想想那些不法分子利用冒名所開的銀行卡進行洗錢、詐騙,不知道害了多少無辜的人,有的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此可憎,能阻止他們的不法行為不僅心里頓覺痛快,同時也是對社會無可推卸的一種責任。
而且他們在做冒名開戶這種不法行為的時候心里比你還要心虛十倍,先從心理上戰勝自己,才能無所畏懼的去戰勝敵人。
審單據:收進柜的單據和資料一定要先仔細認真的審核一遍,不要怕多耽誤那兩分鐘時間,長期堅持會讓你的審核速度提升很快。另外,審核單據時尤其要對單據中的重要要素進行仔細的檢查,如大小寫金額、日期、收付款賬號及名稱、印鑒章等。
審實物:收進柜的現金及銀行卡等實物,也要一一清點無誤,并與客戶核對,進行“唱收唱付”確認后再辦理業務。
先把“三審”做完才開始辦理業務,而在系統中辦理業務的同時,我們相當于對單據再一次進行了檢查,辦理完了業務后,我們還要第三次對打印的單據進行檢查,這樣,我們一共對單據做了三次檢查,只要足夠仔細,很大程度上能減少我們大量的柜面差錯。
桂圓君曾經對一些業務量較大,差錯率卻很低的網點進行過調查。發現這些網點都有一些共性,他們對于業務單據的檢查往往有自己更為嚴格的審查制度。
除了上述的“三審三查外”,網點要求日終的時候柜員互相檢查票據、勾兌業務流水;此外,會計主管還需再次進行票據的檢查,一旦出現差錯,互相檢查的柜員及會計主管都要承擔相應比率的處罰,當然差錯率低也會有相應的獎勵。
總之,銀行人在面對差錯率時,算是想盡了各種辦法,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辦理業務時再細心一點,再專注一點,差錯也就會再少一點。?
05
第三、保持一顆無所畏懼的心。
有一位初來乍到的小柜員曾告訴過桂圓君:她辦理業務的差錯率很高,經常都會出差錯,而且一出現差錯就會被會計主管狠狠的訓一頓,久而久之,自己也失去了辦理業務的信心,遇到不懂的業務也不敢怎么問,都是自己摸索著去做,結果越做越錯,越錯越多,她開始懷疑自己,懷疑這份工作,很想減少自己的差錯率,心里壓力很大但又不知道應該怎么辦?
在桂圓君看來,差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缺少敢于去面對差錯的勇氣。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雨果曾說過:“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塵世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錯誤的。”
進入銀行,差錯在所難免,所有的業務都必須經歷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錯了就錯了,不懂的就得問,一個人不愿告訴你就向其他的同事請教,把自己因為不懂而導致的差錯記錄下來,多與其他同事進行交流,加深自己的印象,力爭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差錯。
在差錯面前,我們不能有半點畏懼之心,我們更不能選擇去逃避,小錯可以防大過,只有選擇去面對,我們才能在三尺柜臺里不斷的成長,不斷的進步。
敬畏差錯,才能無畏差錯,無畏差錯,方能減少差錯,銀行人無論何時,都應保持這顆無畏之心。
差錯是銀行人永遠的病,因為患上此病,銀行人才活得更健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