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穿越人士而準備:回到古代是該學劍還是學箭?
古代兵器里重要的品種少不了“百兵之君”劍,與“人類手臂的延長”箭。徐浩峰民國風的《箭士柳白猿》稱雄武林,而《史記?伍子胥列傳》里“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靠著一副弓箭就逼退了對方。
【君子佩劍】
據《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三?戰國銅鑒上水陸攻戰紋》所述,“劍出現于西周,廣泛應用起始于春秋,戰國才盛行。”
作戰用多為三尺劍(合市尺兩尺),其鋒利程度,據《史記?蘇秦列傳》說,韓國出品的“太阿”可以“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
后來劍由實用轉為裝飾佩劍,猶如男士腕表后,則日益加長并增加附帶裝飾,變得極為貴重,可值千金。
《史記?吳太伯世家》里記載季札因為出使身份需要,沒有在徐君生前贈予“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可見“寶劍”對身份的體現。
《史記?孟嘗君列傳》中的馮諼只有一把纏了繩子的佩劍,就被傳舍長輕視了。
說到劍的加長,實在是讓它變得更加不實用,比如秦王鹿盧劍,長及七尺(各市尺四尺半左右)。
以至于在《史記?刺客列傳》中遇到荊軻追殺時,急切間拔不出來。左右只好喊“王負劍”提醒他抽出來。
【六禮之射】
劍如腕表,當然可以算作中國古代服飾的一部分,但是弓箭我覺得就有點牽強了,至少不如佩劍隨身時間長吧。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四?戰國青銅壺上采桑、習射、宴樂、弋獵紋》特別提到的是一種“繒矢”,一種可以回收的箭矢。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的傳》里孔子形容不是“飛者可以為矰”的游龍,意思是老子思想猶如高空游龍,并不是用矰可以射下來的低空小鳥雀。
“矰”就是所謂“弋射”的重要工具,開始由于是銅箭頭,比較貴重,所以要制作成可回收的箭頭。后來隨著鐵箭頭的替代,加上魚獵技術的改進,“矰”的意思也就慢慢變成了短箭的意思,“弋獵”也少見了。
說到銅質箭頭,《韓非子?十過》里有趙襄子退守晉陽,將地方長官住處的銅柱、銅礎“發而用之,有余金矣。”
所以,如果為了射一條尺來長的魚就丟失一個銅箭頭,那就是得不償失了。
【結語】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沈從文先生從1963年開始收集資料進行寫作,十八年后,才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作為文學家行歷史學家之事,而有開山之作。
沈從文先生原是以寫小說知名,大概政治氣候讓他覺得做古代傳統手工藝研究才安全。
畢竟,是為了古代那些無名的“勞動人民”而作。所以,郭沫若也肯為之作序,說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歷代勞動人民,無分男女,他們的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