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呆。在大二那年我們一起做交流會,我們做了不少事,去了很多地方。
上一次提出了要把Blink作為一個平臺/部門建設起來的想法。我們也一起開會,將交流會的名字取名為Blink,我們也將在九月申請成為學校的社團。
曾經不少人,不少次的問我。這個Blink是要拿來做什么的。性質是什么,能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所以,我也同樣這樣的問自己。但是這一年下來我們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呀,學習prezi,ppt,舉行很多次交流會,去外校聽講座,參加TED大會與maker faire,跨度不小。我始終擔心單一的活動不足以概括我們這樣的一個團體。因為無法做出如意的東西,定義與組織的事情曾經讓我煩躁很久。
我回想了我們過去的所做的這些,雖然我們做的事情,范圍很廣。但總的來說,就是為了學習與交流而來,去為了探索這個世界而做出種種嘗試。
這讓我想起了inspiring(簡稱INS)組織,一個很棒的小而精的團隊。他們的宗旨,是“培養青年人進行社會創新實踐與多元思維開發的分享平臺”,這是INS的宗旨,也是他們的品牌。而在ins針對不同的項目,目的,有著不同的屬于自己的品牌,稱為子品牌。比如,他們有“公益咖啡”項目,有邀請大咖大人們進行交流的小型“思享會”,現全體成員針對現在互聯網大潮在線上舉行的互聯網講座“VIT菁英會”。前兩個子品牌都屬于INS。這一點對于Blink的建設是一個啟示。
也就是說,不用受拘束于一定要有一個專門部門化的機構或者團體,可以不用拘泥于Blink這單一的“專門是什么”,它可以是一個拓展思維,分享想法的公益的學習平臺,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用不同項目(或者品牌)來保持創新活力。讓成員能夠與時俱進。再在這個平臺中創立實踐項目。現在這個階段有兩個子項目已經初具形態,一個是袁圓的cycan環保項目,一個是裕豪的可視化項目。眼下,還將計劃組建新媒體小組。
以上,就是我對Blink建設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