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去故事中的愛情、戰爭等情節,我們來靜下心來分析一下一些關乎宇宙終極問題的探討。
A.我們的世界為什么是現在的樣子?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時至今日,前沿物理學在理論研究所探尋過程中已經逐步接觸到哲學的范疇,人類等其他已知同類形態生物的本質如果僅僅如同丁儀所言“自己也是空間”,那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關于人類當前在“長度”尺度上可以觀測到的范圍:
1.上限:137±2億光年,一光年=9.461*10^15米,所以上限長度為1.3*10^26米
2.下限:普朗克長度 1.6*10^-35米,有意義的最小可測量長度,相當于一個質子直徑的1/10
實際上,人類僅僅在“長度”尺度上就已經被封存在10^26~10^-35的范圍內,不可突破,不可向外觀測。
當宏世界的量子態以宏觀形態展現在人類面前時,人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微觀世界中最為神秘的“觀察者效應”,即觀察者的存在與否對于量子狀態的巨大影響:概率云狀態或確定狀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學習:
“惠勒--光的延遲選擇實驗”,(未來決定現在)
“托馬斯楊--雙縫干涉實驗”(觀察者之變)
以及王陽明心學中提及的“花的狀態”:王陽明在《傳習錄(下)》中說過一句有名的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p>
量子效應僅僅因為存在于我們世界中的相對微觀世界中,因而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矚目,也沒有引起我們相對宏觀世界的事物運行規律。
BUT!這所指的微觀世界僅僅是由于相對我們的宏觀世界而設定的。那么,我們可以理所應當地推論,生存在微觀世界中的生物存在并認知的世界觀是建立在量子效應基礎上的客觀規律上。對于他們來說,THAT'S A Different World!
進一步思考,我們認為的宏觀尺度相對于更高一級尺度上的世界是否也是相對的微觀?為何量子效應沒有能夠作用于我們這個所謂的、對于另一個高級尺度世界而言的“相對微觀世界”中?!
那么~
推論1:我們的世界是獨特而唯一的,不受所謂相對宏觀或相對微觀的影響,能夠獨樹一幟地保持自身獨特的事物運行規律,不會受量子效應的影響;
推論2:我們的世界同樣在尺度層面上會被比較為“相對微觀世界”,量子效應同樣可以作用在我們所處的這個尺度的世界上,而唯一能夠使量子態無處不處于確定的坍縮態、無處能夠展現量子效應所可能展示的測不準效應、量子糾纏效應、概率云事件,我們只可以認為是存在一個能夠觀察到我們世界的這個尺度上的所有行為,并能夠無時不刻無微不至地保持對我們世界所有相對宏觀尺度的事物進行觀察行為的“觀察者”存在!
親愛的讀者,你們覺得如上兩個推論中哪一個更加值得信賴呢?
B.客觀世界的樣子
現代物理學所描述的宇宙圖象:宇宙是幾何的而不是物理的。人自己也是空間,羊肉和人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而這些粒子,都是在微觀尺度上彎曲的空間。在宇宙大爆炸后極短的時間內,整個空間都是平滑的,后來,隨著能量級別的降低,空間出現了皺折,這就誕生了各種基本粒子。一直讓我們迷惑的是,這些皺折為什么都是微觀尺度?難道沒有宏觀尺度的皺折嗎?或者說沒有宏觀尺度的基本粒子嗎?現在我們知道有的。”
從物理學角度看,生命這種物質運動形式,與其他的物質運動相比并沒有更高的含義,從生命中你找不到新的物理規律,所以從我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死與一塊冰的消融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人有時候想得太多,你應該學會從宇宙終極規律的角度看待生活,這樣過得就舒服多了。
既然人、其他生物、客觀物體、所有基本粒子都是宇宙空間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彎曲的空間”而已,那么這個世界真的不是物理的世界,而更趨向于是幾何的。大家既然同為宇宙空間中的幾何形狀而已,那些所謂的愛恨嗔癡、爾虞我詐、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又有多少意義呢?
C.平行世界的真相
關于宏電子閃擊木箱的過程分析,實際上描述了宏世界的量子作用如何作用于我們世界的宏觀物體上:
1.宏世界的宏電子吸收了雷電等形態的能量后由低能級激發為高能級,
高能級的宏電子的特征,一是視覺上有可見顏色,二是存在對我們世界的部分物體進行共振的能力
2.高能級的宏電子通過與我們世界的物體進行共振的方式,將能量釋放或作用于我們世界的物體,同時自己降低回低能級狀態的“空泡”宏電子,
3.同時,我們世界那被共振的目標物體由本來的確定狀態轉變為量子態,其行為能力展現為服從量子效應一般,可以以概率云的方式出現,亦可在觀察者的觀察行為下坍縮為確定狀態;
4.那么唯一改變這個狀態的行為是:我們世界的能量,通過為宏電子吸收再以共振形式釋放或作用于目標物體,那么宏電子只是一個工具,能夠傳遞或轉化我們世界能量而以一種叫共振的方式改變目標物體行為狀態的工具。
5.奇怪的是,如果被共振后的目標物體本身服從量子效應,能夠被我們世界的觀察者所觀察影響,而之前這個物體是不會受我們世界觀察著所觀察影響的(或我們無法明確感知到),那么這個目標物體是否經由這次變化由我們的世界跳躍到宏世界中去了?這難道就是平行世界之前穿梭的法門嗎?
當然,基于宏電子本身是大劉的一個假設,因此這個穿梭之法也只能是基于假設之上的一個推論,即使推論有結果亦不能說明什么。但是,如果有一天,透明的空泡宏電子或飛舞如弦的宏原子核真的被發現呢?人類是否能夠找到一條通往平行世界的通道?!
THE END
PS:以下為原文內容回顧
球狀閃電的身影
(主人公陳博士在自己14歲生日的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與父母一起在家中圍桌而坐時)
這時它來了,是穿墻進來的,它從墻上那幅希臘眾神狂歡的油畫旁出現,仿佛是來自畫中的一個幽靈。它有籃球大小,發著朦朧的紅光。它在我們的頭頂上輕盈地飄動著,身后拖著一條發出暗紅色光芒的尾跡,它的飛行路線變換不定,那尾跡在我們上方劃出了一條令人迷惑的復雜曲線。它在飄動時發出一種嘯叫,那嘯叫低沉中透著尖利,讓人想到在太古的荒原上,一個鬼魂在吹著塤(xun1)。
這時我可以看到它的內部,那半透明的紅色輝光似乎有無限深,從那不見底的光霧的深淵中,不斷地有大群藍色的小星星飛出來,像是太空中一個以超光速飛行的靈魂所看到的星空。
后來知道,它的內部能量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兩萬至三萬焦耳,而即使是TNT炸藥的能量密度也不過是每立方厘米兩千焦耳。雖然它的內部溫度高達一萬多度,表面卻是冷涼的。
一道炫目的白質,一聲巨響,仿佛世界在身邊爆炸。
當眼睛因為強光造成的暗霧散去后,我看到了將伴隨我一生的景象:像在圖象處理軟件的色彩模式中選了黑白一樣,爸爸和媽媽的身體瞬間變成了黑白兩色的,更確切地說是灰白色,黑色是燈光在褶皺處照出的陰影。那是一種大理石的顏色。爸爸的手仍舊向上舉著,媽媽仍舊傾身用雙手抓著爸爸的另一條手臂,在這兩尊雕像的面容上,那兩雙已經實話的眼睛仍舊栩栩如生。
我伸出顫抖的手,去觸碰爸爸的身體,當我的手接觸到他肩膀那灰白色的表面時,感覺像是穿透了一層極薄極脆的薄殼。我聽到了輕微的劈啪聲,像是嚴冬時倒入開水的玻璃杯的暴烈聲,兩尊雕像在我眼前坍塌下去,像一場微型的雪崩。
地毯上出現了兩堆白灰,除此之外什么都沒有了。
但他們坐過的木凳還在那里,上面也落了一層灰。我拂去上面的灰,看到它的表面完好無損,而且摸上去是冰涼的。我知道,在火葬廠的爐子中,要把人體完全化為灰燼,要在2000度的高溫下燒30分鐘,所以這是夢。
我茫然四顧,看到有煙從書架中冒出來,有玻璃門的書架中充滿白煙。我走過去拉開書架的門,白煙散盡,我看到里面的書約有三分之一變成灰燼,顏色同地毯上那兩堆灰一樣,但書架沒有任何燒過的痕跡,這是夢。
我看到一股蒸汽從半開的冰箱中冒出,走過去拉開冰箱門,發現里面的一只生凍雞已經變成熟的,發出一股香味,還有那些生對蝦和生魚,都熟了,但冰箱完好無損,正發出壓縮機啟動時的聲響,這是夢。
我身上有些異樣的感覺,拉開夾克,一片灰燼從我的身上散落下來,我里面穿的背心被燒成了灰,外面的夾克好好的,我剛才更沒感覺到什么。我翻夾克的口袋,手被狠燙了一下,拿出來一看,裝在里面的掌上機已經變成一團熔化塑料。這的確是夢,好奇妙的夢啊!
那個球狀閃電呈橘紅色,拖著一條不太長的尾跡,在也空中沿一條變幻的曲線飄行著,從那飄行的軌跡看,她完全不受高空中強風的影響,似乎與我們的世界不發生任何關系。
(軍隊利用能夠攻擊有機生物的球狀閃電武器去打擊劫持核電站的恐怖分子時)
當一群球狀閃電飛入控制室時,“教師”已經停止了講課,正伏在控制臺上鼓搗著什么,仍擠成一團的孩子們由一個持沖鋒槍的恐怖分子看押著。由于射入建筑的球狀閃電曾有短暫的時間失去觀察者,進入概率云狀態,當觀察者重新出現而使概率云塌縮成確定態后,它們已經失去了速度,只是沿著隨機路線低速飄行了。這時所有人都抬起頭來,驚恐而迷惑地看著那些飄蕩的火球,它們的尾跡在空氣中形成了一幅復雜且瞬息萬變的圖案,它們發出的聲音像萬鬼號泣。
自我看到爸爸媽媽的灰燼十幾年后,又看到了孩子們的灰燼,雖然不是我的孩子。除了少數幾個殘缺不全的炭化遺骸外,大部分死者都被燒得十分徹底,衣物卻基本完好無損。在一個普通焚化爐中,有兩千多度的高溫,要將一個人體燒成灰也需幾分鐘時間,而球狀閃電卻在一瞬間做到了這件事,除了它內部那一萬多度的高溫外,物質波的共振使能量均勻地作用于每一個細胞。
我小心翼翼地繞行在孩子們的灰燼之間,這一堆堆來自花朵般的生命的白色灰燼上放著一套套孩子的衣物,那些灰燼有許多還保持著孩子倒地時的形狀,頭部和四肢都能清楚地分辨,控制室的整個地板變成了一幅巨幅抽象畫,它由球狀閃電創作,描述著生命和死亡,我一時間竟感到了一種超脫和空靈。
我和林云在一小堆灰燼前停住了腳步,從完好無損的衣服看這是一個小女孩,灰燼將她最后的姿勢保存得十分完好,看上去她仿佛是跳著歡快的舞蹈進入另一個世界的。與別的灰燼不同,她身體的一小部分逃過了毀滅,那是她的一只小手。這小手白潤稚嫩,每個手指根部小小肉窩都看得清清楚楚,仿佛它從來就沒有脫離過生命的軀體
宏電子,宏原子,宏世界
1.球狀閃電是什么?
張彬等研究先驅數十年來對球狀閃電的研究:
“最傳統的理論是什么?”
“認為它是一種旋渦狀高溫等離子體,由于內部高速旋轉造成的離心力與外部大氣壓力達到平衡,因而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性?!?/p>
“還有人認為它是高溫混合氣體之間的化學反應,從而維持了能量的穩定?!?/p>
“還有微波激射-孤立子理論,認為球狀閃電是由體積約為若干立方米的大氣微波激設所引起的。微波激射所引起的。微波激射相當與能量低的多的激光,在空氣體積很大時,微波激射會產生局部電場即孤立子,從而導致看的見的球狀閃電?!?/p>
“那么最新的理論呢?”
“也有很多,比較受到注意的是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亞伯拉罕森和迪尼斯的理論,認為球狀閃電主要是由微型含硅顆粒組成的網絡球體燃燒形成。其他的五花八門,甚至有人認為它是空氣中的常溫核聚變?!?/p>
“在國內,中科院大氣所有人提出了大氣中等離子體的理論,從電磁流體力學方程出發,引入旋渦-孤立子諧振腔模型,在適當溫度場邊界條件下,通過數值求解方程,從理論上得出了大氣中等離子體渦團——火球的解及它存在的必要和充分條件?!?/p>
丁儀對球狀閃電的定義:
丁儀點點頭:“我知道,有很多人為解決這個自然之謎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其中包括陳博士和林少校這樣的人。他們用盡畢生精力,把那些電磁和流體方程式纏扭到令人頭暈目眩的程度,使它們接近斷裂的極限;再打上一個漯一個的補丁,以補上到處出現的漏洞;架上一根又一根額外的支桿,以撐住那搖搖欲墜的大廈;最后出現的是一個龐大復雜、奇丑無比的東西……陳博士,知道你們失敗在什么地方嗎?你們不是想得不夠復雜,而是想得不夠簡單?!?/p>
丁儀沒有回答我的問話:“下面我就告訴大家球狀閃電是什么?!?br>“它不過是一個電子,一個足球那么大的電子?!倍x補充說。
2.宏原子,宏世界
“在宇宙大爆炸后極短的時間內,整個空間都是平滑的,后來,隨著能量級別的降低,空間出現了皺折,這就誕生了各種基本粒子。一直讓我們迷惑的是,這些皺折為什么都是微觀尺度?難道沒有宏觀尺度的皺折嗎?或者說沒有宏觀尺度的基本粒子嗎?現在我們知道有的?!?/p>
“那你為什么認為它是電子,而不是質子或中子呢?”許大校問。
“問得好,其實答案也很簡單:空泡被閃電激發成球狀閃電再恢復成空泡的過程,實際就是電子由低能級被激發成高能級,再跌回低能級的過程。在三種粒子中,只有電子能夠被這樣激發?!?/p>
“那也存在宏原子了?三種基本粒子應該是能夠組成原子的??!”
“是的,應該有宏原子。”
“我們所捕獲到的那個空泡,哦,那個宏電子,是自由電子呢,還是一個宏原子中的電子?如果是后者,那這個宏原子的原子核在哪里呢?”
“呵呵,你問住我了。不過,原子中的空間很大,如果一個原子有一個劇場大廳那么大,原子核只是大廳中央的一個核桃大小,所以,如果這個宏電子真的屬于一個宏原子,那它的原子核距離我們是相當遠的?!?/p>
“天啊,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存在宏原子,那一定有宏物質,也有宏世界了?”
“我相信宏世界,或者說宏宇宙,但它是什么樣子,還是未知中的未知。也許與我們的世界完全不同,也許完全對應,像猜測中的正反物質宇宙那樣,存在著宏地球和宏的你我他,要是那樣的話,我在宏世界的腦袋一定大得能裝下這個宇宙的銀河系……這是不是平行宇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呢?”
“宏原子核?”
“哇……她看上去是什么樣兒?你好像說過,原子核的外形與宏電子的空泡形狀完全不同?!?/p>
“對,一根弦,它看上去是一根弦。”
“它與宏電子基本處于一個尺度級別,長度大約在一到兩米之間,依原子的種類不同而異,至于粗細,弦是無限細的,它上面的每一點都是沒有大小的奇點。”
難以想象,就是這樣一根跳舞的透明弦,居然與遙遠處的一個晶瑩的空泡組成了一個半徑五百多公里的原子!那么有這些原子組成的那個宏宇宙有多大呢?這想象讓人瘋狂!
3.宇宙的樣子
“你的良心里就沒有一點不按嗎?“我問丁儀,我們正站在人類第一套球狀閃電武器前,
“我無所謂,我所研究的東西,尺度要么在十的負三十次方厘米以下,要么在一百億光年以上,在這兩個尺度上,地球和人類都微不足道?!?/p>
“生命微不足道嗎?“
“從物理學角度看,生命這種物質運動形式,與其他的物質運動相比并沒有更高的含義,從生命中你找不到新的物理規律,所以從我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死與一塊冰的消融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陳博士,你這人有時候想得太多,你應該學會從宇宙終極規律的角度看待生活,這樣過得就舒服多了?!?/p>
丁儀:“換句話說,宇宙中除了空間之外什么都沒有。”
劉上尉首先發話,他晃晃手中的半根羊骨頭說:“怎么會什么都沒有呢?怎么會都是空間呢?比如說這烤全羊就是實實在在的,難道說我剛才吃下去的都是空間?”
“是的,您吃下去的都是空間,您自己也是空間,因為羊肉和您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而這些粒子,都是在微觀尺度上彎曲的空間?!?/p>
概率云,量子態,強弱觀測者,坍縮
(當“雷球機槍”能夠在實彈射擊中已經可以達到幾乎百發百中后)
“很簡單,第一,關閉現場的一切監視設備;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射擊時在瞄準后閉上雙眼,包括指揮官在內的所有人,都閉上眼睛,聽到我的指令后再睜開。”
在對講機中聽帶報靶員的聲音:“發射10發,命中:1,脫靶:9。”
(眾人疑惑時)丁儀一擺手說,“不要忘了,球狀閃電是一個電子。”
“你是說,它呈現量子效應?”我問。
丁儀肯定地點點頭:“確實如此!當觀察者的時候,它們的狀態塌縮為一個確定值,這個值與我們在宏觀世界的經驗相符,所以它們擊中了目標;但沒有觀察者的情況下,它們呈量子狀態,它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其位置只能用概率來描述,在這種情況下,這一排球狀閃電實際上是以一團電子云的形態存在的,這是一團概率云,擊中目標的位置只占很小的概率?!?/p>
“是的,還有人,所有死于球狀閃電的人,都處于量子態,嚴格地說他們并沒有真正死去,他們都是薛定諤的貓,在不確定中同時處于生和死兩種狀態。”丁儀站起身來踱到窗前,看著外面濃重的夜色,“對于他們,生存還是死亡,確實是個問題。”
據丁儀說(對于人觀察量子玫瑰的過程),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講,人的死亡過程就是由一個強觀察者變為弱觀察者再變為非觀察者的過程,當我變成弱觀察者時,玫瑰的概率云向毀滅態的坍縮速度就會慢一些,我就有希望看到它。
當我走到人生的盡頭,當我在彌留之際最后一次睜開眼睛,那時我所有的知性和記憶都消失在過去的深淵中,又回到童年純真的感覺和夢幻之中,那就是量子玫瑰向我微笑的時候。
物質的波粒二象性
(試驗場中,用球狀閃電去攻擊木塊。)
整個過程用每秒24幅的正常速度播放有22秒長,能量爆發時雷球距木塊約有1.5米,這很幸運,使我們在畫面中能同時看到雷球和木塊。在頭10秒鐘,我們看到雷球的亮度急劇增大,再看看那個木塊,我們本期望看到它發出火光,卻吃驚地發現它正在失去色彩變得透明,最后,它變得只能隱約看出一個正方體的輪廓,當雷球的亮度達到最大值時,那個正方體輪廓也完全消失了。然后雷球的亮度開始減弱,這過程又有約5秒鐘,在這5秒鐘內,原來放木塊的位置空無一物!接著,那個透明的正方體輪廓又在那個位置隱現,很快有了色彩變成實體,但呈灰白色,已是一塊正方體的灰了。這時,雷球正好完全熄滅。
“你們剛剛目睹了物質的波粒二像性!”丁儀指著屏幕大聲說,“在那短暫的瞬間,空泡和木塊都呈現了波的性質,它們發生了共振,共振中兩者合為一體,木塊波接受了宏電子波釋放的能量 ,然后它們各自又恢復了粒子性質,燒焦后的木塊重新在原位會聚成實體。這就是那個讓各位困惑的謎:雷球能量釋放目標的選擇性的解釋,目標在被能量擊中時呈一束波的狀態,根本就不在原來那個位置上,這能量對它周圍相鄰的一切毫無影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