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狀閃電》:金黃色的樹林里,人跡罕至的那一條路

image.png

美妙人生的關鍵,在于你能否迷上什么東西。

花了不到兩周在喜馬拉雅聽完了這本書,書名雖然叫“球狀閃電”,其實圍繞著這條主線討論了很多夢想、成長、戰爭的話題。

總的評價是:腦洞很大,前中段情節比較連貫,中后段就有些潦草了。看完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陳博士、張彬、林云三人對球狀閃電的癡迷以及背后的原因。

這本書講了什么

上篇:

  • 大學、異象之一、球狀閃電、林云之一、張彬、異象之二、晴空霹靂、ETI@home、西伯利亞、燈塔啟示

中篇:

  • 林峰將軍、攻擊蜂、天網、球狀閃電、雷球、丁儀、空泡、宏電子、武器、觀察者、燒毀芯片、異象之三、核電廠、異象之四、龍卷風

下 篇:

  • 芯片毀滅、弦、特別領導組、宏聚變、林云之二、勝利、量子玫瑰

主要內容:

主角在年幼時一次生日上目睹了父母被球狀閃電燒為灰燼,在隨后的時間里都以追逐球狀閃電為唯一目標。

研究生期間遇到了務實的張彬老師,他反對主角對球狀閃電進行研究(事后才知道他愛人也死于球狀閃電,也曾花三十年研究這個,但沒有收獲,不希望主角走他的后路);博士期間的導師卻很支持,鼓勵他配合偶然認識的林云進行球狀閃電軍事研究。

林云自幼喪母,母親被生化武器折磨死、在部隊長大以及后面接觸生化武器的經歷,讓她對武器變得癡迷,她渴望研制可以決定戰爭的武器,為之偏執、瘋狂。

主角與林云進行了多次建模研究,入侵國外網站盜用資源進行計算,去蘇聯舊軍事基地和老前輩交流,回來發現了之前“要創造球狀閃電”的錯誤,他們轉向激發空氣中的閃電。

后來有了丁儀的幫助,成功激發、收集到了宏電子(未激發的球狀閃電),然后利用它制成了武器,不同類型的宏電子可以選擇不同的攻擊目標,而不影響其他物質,文章里主要有兩種,攻擊人體和攻擊電路板的。后面又發現了“宏世界”、“觀察者”等概念。

(薛定諤的貓說的是盒子里有一只中毒的貓,不打開盒子之前,我們不知道它是生是死,但打開就會知道。量子力學說的是,處于量子狀態的東西,會在一定情況下變成實體,在另一種情況下“坍塌”成量子態,具體內容我也不是很清楚。)
文中的“觀察者”就是那個導致球狀閃電狀態改變的第三方存在。

在一次恐怖分子綁架核電站活動中,使用了宏電子武器,造成被綁架孩子的全部“死亡”。這一事件導致內心敏感的陳博士離開了研究基地。后面的故事是丁怡講述給我們的。

這里用引號是因為被球狀閃電擊中的人并沒有真正死亡,而是變了量子態,在沒有觀察者的時候會出現,有觀察者就會消失。

主角在父母去世很多年后回到家中,發現家里很干凈,應該是量子態的父母收拾的。還有偶爾聽到的嘆息聲,應該也不是錯覺。感覺有點像幽靈哈。

說回宏武器,林云以及其他研究者渴望宏武器上戰場發揮威力,最后真的上了戰場,卻發現被敵人的磁場輕易化解了攻擊。

軍隊領導很失望,林云和丁儀不屈不撓又發現了“弦”,即宏電子的原子核,兩條弦相撞會發出比核爆炸更強的威力。

林云強制激發了弦相撞實驗,導致三分之一個中國的電子設備毀壞,回到了農耕時代。這居然也促進了戰爭的結束,因為這樣的爆炸如果多發生幾次,全世界都將回退到工業時代以前。

林云的夢想實現了,但由于離實驗太近,也變成了量子態。后來偶爾去陳博士家插一支量子玫瑰,真是奇怪了,之前明明是對丁儀有好感的。

你喜歡什么部分

  • 生活態度
  • 夢想
  • 孩子成長

生活態度

主角由于父母的離奇遭遇決心搞清楚球狀閃電是個啥,從此不食人間煙火,生活里只有研究球狀閃電。

“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清楚自己的目標和使命,不浪費時間在普通人的社交活動中,旁人看來可能太無趣,但于他們來說,沉迷其中就是最大的歡樂。

我是沉迷目標和吃瓜群眾的矛盾體,常常陷入自己或者壓力定下的目標里,在完成的過程中,像潛水般心靜,但這是件耗體力的事,及至浮出水面,看著岸上快樂的人們,會懷疑自己這樣做是不是錯了。

用潛水來形容這種情況,可能也反應了內心的感受,那就是適度。這兩周兩點多睡次數有點多,導致我都忘了正常睡覺應該幾天,身體明顯不舒服。熬那么晚有其他事,也有自己的追求,考慮到身體的健康,還是該放就放,晚一兩天也沒什么。

夢想

鮮有人有堅定的夢想,因為人的認知和欲望會不斷的擴大,能夠讓人堅持數年、數十年的,一定是遠大的、難以實現的。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能夠立下目標并且堅持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的生活有燈塔,抬頭望天不會孤單。

但是在追尋夢想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現夢想根本無法達到,這時我們是該放棄,還是另尋出路?

張彬 30 年研究沒有成果,最后機緣巧合他的一個學生替他做成了,這不由提示了我:如果我有什么無法做到,不如轉而投資其他有精力、能力的人去做,及時認知自己的能力與問題,不要轉牛角尖,重視結果而不是過程。

主人公在協助林云研究球狀閃電過程中,發現她的目的居然是用球狀閃電殺人,這讓他接受不了。其實他早就應該知道的,軍人研究這個能有什么好的用途。

我們在追尋夢想的路上,會有一些人加入,我們要清楚他們的目的,才能對他們的期望、委托有所調整,不要覺得別人會跟自己是一條心,接受該接受的,求同存異。

孩子成長

主角和林云兩個人的成長經歷都交待地比較清楚,都是幼年喪親。

主角那時歲數比較大,沒有想太偏,只是專注地想搞清楚殺死父母的究竟是什么,這其實算是比較好的成長過程了。

而林云歲數比較小,加上父親帶到了部隊解除了大量殺人機器,思想就比較危險了,渴望用暴力、武器解決戰爭,最終走向了滅亡。

很早就知道孩子的童年對未來成長影響非常之大,將來我有了孩子,一定要在他年幼時陪伴、指導,給他該有的,同時指點他盡可能多地了解這個社會好的一面,等歲數大點再揭示陰暗的一面。

孩子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知識,希望我可以給他好的成長環境。

你討厭什么部分

討厭我沒有買實體書來細細品讀的動力,書架上嶄新的書已經太多了。。。

有趣的句子摘抄

“理想主義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覺得對方很可憐,可他們實際都很幸運。"媽媽若有所思地說。

"是的,他做到了。我能忍受一輩子耗盡心血毫無建樹,我能忍受拋棄生活中的一切,孤獨地終了醫生,我甚至可以在需要時獻出生命,但我不能忍受一生中再也見不到它!正是對它的第一次目擊決定了我的一生,我們真的不能忍受再也見不到它!這點別人可能很難理解,但你能想象,水手能忍受一生見不到大海嗎?登山者能忍受一生見不到雪山嗎?飛行員能忍受一生見不到藍天嗎?

"自從隨張彬到過云南之后,每當置身于大自然中,我總是有一種挫敗感。看著這活生生的自然界,以令人難以想象的復雜和變幻顯示著它的神秘,但很難想象它能被人類那幾道纖細的方程式束縛住。每到這時我就會想起愛因斯坦晚年的一句話:"窗外的每一片樹葉,都使人類的科學顯得那么幼稚無力。"

車拐上了一條很窄的公路,林云接著說:"其實,一種事物的美可以同它的實際功能完全分離,比如郵票,在集郵者的眼中它的實際功能是無關緊要的。"

一位天文學家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恒星這東西,如果不是其確實存在,本來可以很容易證明它不可能存在的。這話對球狀閃電也很適用,構想一種機制,將以光速行進的電磁波被禁錮在那樣一個小球中,是一件讓人發瘋的事。

到江星辰的第一眼,就讓我明白同他競爭是毫無意義的。與現在習慣于在潛在競爭者面前咄咄逼人地顯示力量的都市男性相反,他每時每刻都努力將自己的力量隱藏起來,這是一種善意,怕這種力量傷害了像我這樣的人,他仿佛時時都在說:我真的很抱歉,讓您在她面前感到自卑,這不是故意的,讓我們共同改變這種狀況吧。

福爾摩斯說過,案件不怕離奇就怕平淡,平淡無奇的案子是最難破的。如果三十年的研究沒取得一點成功,那這事就太離奇了,這種離奇會激勵人們干下去。可悲的是,現在連這種離奇都沒有了,只有讓人心灰意冷的平淡。我們成功過,三十年間成功地產生了27個球狀閃電。"

就像一艘在夜海上向著遠方燈塔行駛的船,整個世界只有那個善良的燈塔對你是有意義的,其他部分都看不到。" "真有詩意,可你不覺得這也是在描述自己嗎?"

我這時第一個感覺是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幾年,這期間,我像是潛行在渾濁的水中,到處是一片迷蒙。現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氣,看到了廣闊的天空,盲人復明亦不過是這個感覺。

他這句話讓我平靜了一些,像一個孩子在令他恐懼的黑暗中抓住了大人的手,像一個溺水者終于觸到了堅實的岸沿。但這感覺馬上又令我沮喪,在丁儀面前我是個思想的弱者,在林云面前我是個行動的弱者,我反正總他媽的是個弱者--也難怪我在林云心中的位置總在丁儀和江星辰之后。是球狀閃電把我塑造成了這個樣子,自少年時代那個恐怖的生日之夜后,精神上的我已經定型了,我注定要用一生來感覺別人感覺不到的恐懼。

還有人,所有死于球狀閃電的人,都處于量子態,嚴格地說他們并沒有真正死去,他們都是薛定諤的貓,在不確定中同時處于生和死兩種狀態。"丁儀站起身來踱到窗前,看著外面濃重的夜色,"對于他們,生存還是死亡,確實是個問題。"

"金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們不能同時去涉足, 但我們卻選擇了, 人跡罕至的那一條, 這從此決定了 我們的一生。" 林云喃喃地吟起了弗羅斯特的那首詩,聲音像林間的清泉。

"既不是水晶蛇也不是無法自縊的繩索,"林云回答,"我想到了濕婆,印度教種永恒舞蹈著的神,他的舞一旦停止,世界就會在巨響中毀滅。"

不過,我還是有希望在此生再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次藍色玫瑰,據丁儀說,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講,人的死亡過程就是由一個強觀察者變為弱觀察者再變為非觀察者的過程,當我變成弱觀察者時,玫瑰的概率云向毀滅態的坍縮速度就會慢一些,我就有希望看到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