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海。而我們做子女的又能給父母怎樣的愛?或許每個人對父母愛的理解不同,表達方式也就不同。
(1)
記得今年春天一位老奶奶來我店里,她說:“過年了,我女兒從廣東回來給我買了件叫個啥子貂毛的大衣。哎喲!還說兩萬多,可把我害苦了。不穿吧,女兒不高興。穿吧,那個把戲(衣服)毛又只能放外面穿,領子早遲聳到下巴上,毛兮兮的,吃個飯都怕搞嘴里了。還說那衣服不能自己洗,得干洗。說洗一次得上百呢。哎喲可把我折騰的沒法,只好提個罩衣,走哪家吃飯時穿上,搞得像個小孩子一樣,別提有多別扭。弄得我連年都沒過好。我女兒前腳走了,我后腳就趕忙脫下那個把戲,換上羽絨服輕便又靈活。兒子說我這件羽絨服有些舊了,真喜歡穿就再做件新的.......”70多歲的老奶奶,在農村辛苦了大半輩子,到老了還能穿上貂皮大衣,這該是多少人羨慕、嫉妒、愛呀。可是,有人喜歡“高大上”,而老奶奶卻喜歡輕松自如。或許她女兒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為老媽媽花重金買的貂皮大衣卻成了愛的負擔。最后老奶奶為自己選了個黑底紅碎花的布料,讓我給她做件便衣襖。取衣服時她試穿在身上,臉上樂開了花說:“還是我自己選得好,穿得又舒服又好看,而且還不貴!”
是啊,勤勞一生的母親并不需要多么昂貴華麗的衣裝,她只要簡單方便、自己喜歡就行。愛不一定是用價格來提升的,價格和價值也并非總是成正比。
(2)
還記得03年在北京時,和我相處六年的房東張阿姨,她說:“老母親病了,人也糊涂了,我這么忙每次抽空去看她都沒少給她錢和帶吃的穿的,可她還說我這不對那不對,又說我只顧忙自己的不留下陪陪她。去陪她吧,老房子里沒暖氣,你給她穿厚了嫌笨重,穿少了又說冷,屋里生了火,暖水袋也用了幾個,她還說腿像涼水灌得一樣,我真拿她沒轍兒”。看到張阿姨那著急上火的樣子,我也想幫她。就說:“我給你母親做條羽絨褲試試吧”。嗯,好好好,我咋就沒想到呢?“我連夜幫她給老母親做了條羽絨褲。第二天她就送去了,回來樂呵呵的告訴我她老母親說腿暖和多了, 可高興呢。
可是只有10多天,張阿姨的老母親還是去世了。辦完后事,張阿姨竟然買了一大包東西來謝我。她說:“你知道嗎?老母親臨走時,我們幾兄妹都站在她床邊,她竟然拉著我的手說‘蘭啊,我這一輩子你也沒少給我花錢,可那多數都是浪費呀。我最愛數落你,其實媽也是心疼你一個人不容易......可是這次,你給我做的羽絨褲,是這輩子你給我做的最好的一件事了,讓我臨了都是暖呵呵的。等我走了,你一定要把這條羽絨褲留下來,等你老了穿上它,你就知道它有多好’。母親臉上掛著笑和我說著說著就走了......唉!我這輩子就愛瞎折騰,沒讓她少操心和生氣,所以我一直認為兄妹幾個她也最不愛我,沒想到臨了她還只和我說了話。聽得我這心里呀,甭提多不是個滋味。唉!可沒說這事還是多虧了你呢。”
或許,張阿姨的母親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她不希望我們花冤枉錢,去買一些對她來說不需要的東西,可想要的東西自己又不好意思對兒女說。我們這些做兒女的卻又常常不夠細心,甚至有時還會因為這些事鬧得不愉快。
(3)
父母是愛我們的,我們也是愛父母的。只是愛也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想到這些我就很欣慰我的父母,他們雖然住在農村卻倍感幸福,他們雖已都70多歲了,卻依然要堅持種點田和地,說是為了鍛煉身體。兄妹幾個回去看望他們時,總會提前問爸媽需要什么好給他們帶點什么,再給些錢讓他們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更讓我感動的是有一次在深圳上班的三哥回家時,竟然還給爸媽帶了洗發水、保鮮膜,洗滌靈.......都是他們平時不舍得買的日用品,還有一些止痛的藥膏、藥水等,也是老爸最需要的“奢侈品”。當我們要走時,爸媽也總是為我們準備了大大小小的包,里面裝的土雞蛋、農家菜、糯米面、花生米、泡菜瓶......都是純天然的健康食品,也是爸媽那滿滿的愛。也許正是因為這些,70多歲的爸媽干起活來才依然精神抖擻,身體杠杠的。我們也就放心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