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二件事:
第一件,有A、B、C三位小伙伴一起討論拆書幫劃分大區的事。
A:我同意按大區劃分拆書幫的分舵
B:哪,我就不明白了,劃分大區是為了什么呢?
A:嗯,是啊,我在想,我們是否應該考慮通過劃分大區來解決分舵之間的交流問題?
B:現在不是有植舵教練負責植舵么?而且總舵會給予支持。
A:大區內的分舵可以更好地交流啊。
C:現在我們看到的全國這么多的正式分舵和籌備分舵,還有許多要植舵的城市,我們發現了什么?我們如何來想未來分舵的發展呢?
第二件,有一位非常有實力的小伙伴的三級沒有在預定的時間內通過評審,內心非常懊惱。
A:怎么情緒這么不好呀?
B:三級沒有通過。
A:好多三級的評審都不是一次能通過的,正常啊
B:問題是我答應了我師父要去當賦能班的領拆。本來我去年12月就練級過了三級,只是沒有及時地按要求做實錄,導致現在三級審核過不了。眼看下個月初就要開班了,我的課就是在第二天,可我現在還不是三級拆書家,按規定我就不能去上課,我師父就要另外請拆書家來上課,我感覺內心愧疚……
對于以上二個問題,表面上是拆書幫分舵劃分大區和沒有通過三級拆書家的評審,但背后的實質卻是如何應對沒有滿足的需求問題。對于劃分大區的想法,來自于劃分大區可以解決諸如植舵、、互相交流、學習與借鑒,促進分舵規范和發展等深層次問題。相應的,這位有實力的小伙伴之所以著急通過三級評審,并不完全是其個人的需要,更多的是其承擔了當領拆、去賦能班上課的任務。
為什么提出需求問題如此重要呢?
美國的朱安妮塔布朗與戴維伊薩克合著的《世界咖啡》一書的第五章原則三探索真正重要的問題,是這么說的
“問題如同杠桿,可以用它撬開油漆罐上的蓋子,如果我們只有小杠桿,便只能撬動桶蓋的一條縫。要完全打開蓋子并攪動一切,我們則需要更長的杠桿,就像一個更有力量的問題。”
第一件事中
有一個小杠桿的問題,就是小伙伴B提出的“我們是否應該考慮通過劃分大區來解決分舵之間的交流問題?”(只能得到肯定或否定兩種答案)。
而“長標桿”問題是C提出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全國這么多的正式分舵和籌備分舵,還有許多要植舵的城市,我們發現了什么?我們如何來想未來分舵的發展呢?”
長標桿問題往往是比較開放式的,會鼓勵大家先深思熟慮,給大家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更積極的改變打開了一扇門。
戰略性問題運作的基本前提之一是,知識已存在于所有人之中。關鍵在于提問的方式,可以促發想法或能量從個人和系統中自然地釋放。
要設計出能喚醒我們內在智慧的戰略性問題,這是一門藝術,對于聚焦目的、注意力與能量以及增強我們的集體能力用以提出可以塑造未來的觀點,這門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
第二件事中,表面的焦慮掩蓋了內心的需要,能夠讓當事的小伙伴從中認識到問題的實質,需要的是有力的提問,提問成為了最能體現功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