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惡心之體
假如沒有一個人來發(fā)問,“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句話就講完了,但終究是出來了一句話,說明還至少有一個人,所以就還有下面的話。“無善無惡”這四個字是用人類的處境來反推“一元心境”,真實的一元心境怎么會有“無善無惡”這個概念?凡是概念,都是虛妄的。所有的人,你死我活,各種爭斗,都是建立“有善有惡”的前提下,最終為“我善你惡”做所有的奮斗。先停一下,用“善“”惡”這兩個字因為這兩字代表人類分別心的極致,并不是現(xiàn)代道德層面上的善惡?!秱髁?xí)錄》記錄王陽明原話是:善是循理,惡是動氣。我們先把“理”擺開,因為被宋明理學(xué)攪混了腦袋,我們一聽到“循理”馬上就聯(lián)想到“專制主義對個人基本生理需求的剝奪”?,F(xiàn)在我們從“動氣”入手,動氣是惡,那自然不動氣就是不惡。動氣是什么?你什么時候氣會動?生氣、激動、憤慨這些突然的心理變化就是典型的動氣。還有一些不典型的心理變化,生悶氣、焦慮、鄙視,潛藏在內(nèi)心不易察覺的情緒。王陽明說這個是惡。那我們來想一下,這些情緒的反面是什么,不生氣,不激動,不憤慨,不生悶氣,不焦慮,不鄙視……綜合看一下,是什么?是平和。
寫到這里,請所有讀者把那套道德評判放下,不要再認(rèn)為“無善無惡是什么東西,如果沒有善也沒有惡,那這個世界不就亂套了嗎?把陽明心學(xué)的信奉者通通抓起來,他們會擾亂社會治安。”了。
我們再來看一下分別心,佛學(xué)的朋友不要一聽到分別心就把“分別心”往罪惡那邊套。我把“分別心”拋出來,估計你們會更清晰一點。分別心,分別心,這顆心在分別的內(nèi)容是什么?內(nèi)容是好壞、對錯、是非、善惡、美丑、大小等等。內(nèi)容是分別的客體。而分別的主體是什么?哪個在分別?心嘛,是這個心在分別。我再問各位一句,假如有一個百分之百客觀的評價體系,那這個客觀的評價體系本身能不能有沒有好壞、對錯、是非、善惡、美丑、大小……?肯定不能,假如這個評價體系本身有這些區(qū)分,那就會有偏頗,就會誤判。那既然我們一致認(rèn)為都用“心”在做評判、做分別,那么這個“心”理應(yīng)就是要無善無惡的,否則這個心就是亂來的。那佛學(xué)朋友以為的那個分別心是什么?是把自己的那個妄心當(dāng)成了這顆真心。你的這顆心自己已經(jīng)有染東西了,你再去分別,那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你的兄弟,那不看錯才怪。講到這一層,也再破一下,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公正的,“自己是公正的”就是善惡評判,你先評判自己是“善”,自然去看跟你不一樣的是惡。你這顆心已經(jīng)是“善心”,而不是“無善無惡之心”,你已經(jīng)是偏頗了,你還能作為參考體系嗎?
我們在“分別心”這個話題一路引申下去,會發(fā)現(xiàn)這個實相:有兩個認(rèn)知上不同的心在分別。一個人,怎么會有兩顆心?有點毛骨悚然的感覺了嗎?我再寫多一遍“一個人,怎么會有兩顆心?”這是不可能的,這里面一定有哪顆心是在欺騙我們,或者我們的認(rèn)知出現(xiàn)偏差,錯誤地認(rèn)為我們是那顆心。一個是妄心,一個是真心。不要太早下定論就說“那個無善無惡之心肯定是真心,那個有善有惡的心肯定是妄心”。我們姑且就先假定那個“認(rèn)定自己是善心”的那顆心是真心。馬上會發(fā)現(xiàn)一個悖論:是哪個在認(rèn)定那顆評判善惡的心是善心?必定是這顆心有另外的一個評價體系,而這個評價體系又得在客觀上百分之百的無善無惡的偏頗,才能評判自己這顆心是善的,否則就是這顆心就用自己證明了自己是善的,這種荒唐的自我證明就像“我用我的手抓起我的頭發(fā)把我和我的馬從河里面拉了出來”一樣荒唐。
所以,答案是什么?不管怎么追,必定有一個無善無惡的心才能起判斷,而那個無善無惡的心就是真心,而那個已經(jīng)假定自己是善/惡的心是妄心,是假心。而小我,就是這個假心。
這個假心不是心,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