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豆”,是“偶像”的網絡語言叫法,從粉絲群體普及開來。在人們傳統的概念里,偶像通常是職業歌手或者是熒幕明星,從2005年起,一種新的偶像模式在海外率先流行起來。偶像依靠粉絲的消費,衍生出的巨大粉絲經濟效應,甚至成為世界級現象。
如今,中國的偶像團體逐漸起步,與他們的粉絲一起吹響了“愛豆時代”的號角。
一名穿著二次元服裝的粉絲參加現場的握手活動。“二次元”“宅文化”是許多人提及這群粉絲時的第一印象。而這種不解則被稱為“次元壁”,在粉絲的世界里,偶像是“愛豆”,粉絲則是“飯”,只喜歡某一個人會自稱是這個人的“O”,而攻擊自己愛豆的人則是“黑”。
到了人氣總選時,粉絲甚至會花費數萬元購買大量的選票,從而幫助自己的偶像獲勝。“選舉”是這個偶像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人氣”意味著“成長”,也決定了成員在團隊里的站位、資源分配等。可能某個成員雖然現在很普通,但通過粉絲的喜愛,逐漸就在團隊中成為核心了。
一場GNZ48的演出即將開始,這些成員她們原本都是普通女孩,被選中到這個組合,就像是一個養成類的游戲一樣,從一張白紙變成明星一樣的人物。觀眾愿意一直陪伴她們,能夠包容她們的表演,等待她們的成長。這種偶像模式被稱為“素人偶像”,極大地沖擊和顛覆著傳統娛樂圈對偶像的定義。
劇組會想盡各種辦法讓演出更加感人。一位成員的演出服放在舞臺上,瞬間讓很多人有了共同的記憶。在追星的過程中,粉絲會感覺自己和偶像一起成長,而這種“成長”的回憶,讓他們能產生極大的共鳴。
我只有一次生命,如果有幸活到75歲,我一生只有657000個小時。我效率再高,時間都是一個定數。
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記憶能清晰回答:時間都去哪兒了。
我們最寶貴的,除了時間,沒有其他。
我們怎么使用時間,我們就怎樣刻畫我們生命的模樣。
也許我的生命很短暫,但在有限的時間里,我要做自己時間的支配者,不想淪為無法自控的時間奴隸。
我們花掉的每一分鐘,都代表我們的價值觀與內心喜好。比花錢更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