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生活,萬卷書萬里路】2017年10月11日,連續1000天閱讀日志第222篇。
這首紀伯倫的哲理詩,我們是品得最久的:連續兩個早上,我們都在讀這首詩。
當然,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哲理詩之一。
第一句話:“我的房子對我說:‘不要離開我,因為你的過去住在這里。‘”
這句話顯得很抽象,我請雅貝貝努力地聯系我們自己的現實想:還記得去年我們因為上學搬到河西去住了,那時候你是那么懷念我們警察學院的家。每到周末,你就嚷嚷著,我要回警察學院的家。
說到這個,雅貝貝就樂開了花了:媽媽,你還記得嗎?有一次我們倆一起回到舊家,我在家里轉了一個大圈圈,然后高興的大聲喊叫:你好啊,我的老舊家,我終于回來了!
我也開心的回憶起那時候的情景。并問她,為什么你會舍不得離開舊家去住新家呢?
雅不假思索地說:因為我的好朋友玥玥、錢多多他們都住在這里。
我再問:還有嗎?
雅貝貝想了想:還有我的所有的書都在舊家。
我:還有呢?
雅:還有我小時候的玩具,小時候睡過的小床,小時候穿過的衣服……
我也忙不迭的點頭:是啊,我們的舊房子里,有我們太多的回憶。你出生在這里,你是從這里學會喊第一聲媽媽的,從這里開始第一次學會說拜拜的,從這里開始讀第一本書的……我們的過去,都是住在這里的。所以,這所舊房子,就好像有千萬個觸角,每當我們離開它的時候,它就會對我們說:不要離開我,因為你的過去都在這呢,離開了我,你就沒有過去的記憶了。而一個沒有過去的人,他是不完整的呀,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部分組成的:過去,現在,未來。
雅貝貝對老舊家的感情,是極端深厚的。她也確實是個戀舊的孩子,所以,她穿過的舊鞋子舊衣服不準我扔;讀過的書,視若珍寶,不準我做任何處理。她會交很多新朋友,但是對于她的舊朋友,像玥玥,在所有朋友中,那是永遠排在第一位的。
所以,紀伯倫的這句詩的第一句話,就引起了孩子深深的共鳴。她也充分的理解了詩的意思。
第二句話,道路對我說:“跟我來吧,因為我是你的將來。”
為了讓孩子更直觀形象的理解抽象的詩歌,我總是現身說法,拿身邊垂手可得的事物來說明來舉例。
所以,我指著我們上學的這條路問她:前面這條路,我們為什么要天天走啊?
雅:媽媽,你真好笑,這條路是去學校的路啊,難道我不上學了?
我笑:這就對了,我們在這條路上走6年,然后再走6年,你就變成了大學生了。你會有越來越多的知識,越來越多的智慧。所以,這條道路是不是通往未來的呀?是不是你成長必須的呀?
雅點頭:嗯,如果不走這條上學的路,我就一直是個小學生了。
我為孩子的領悟力甚覺歡喜。
好,現在進入第三段。也是最難理解的一段。
我對我的房子和道路說:“我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如果我住下來,我的住中就有去;如果我去,我的去中就有住。只有愛和死能改變一切。”
這繞口令式的話語讓雅貝貝聽得一臉迷茫。我也似懂非懂。但我嘗試著一句句來。
“如果我住下來,我的住中就有去”。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如果我們住在我們的老舊家里面,我們是和我們的過去在一起的,但是我們并不是在我們的舊房子里天天回憶過去,抱著過去生活。而是,還是會積極的規劃未來,我們倆在舊家里面還是制定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標。行萬里路,這是不是要往前“去”的意思?
雅貝貝似乎懂了。她露出開心的微笑。
再解析下一句:“如果我去,我的去中就有住”。這是不是說,如果我們行萬里路時,一直在往前走時,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過去,忘記我們過去的朋友,過去的所有熟悉的人和我們的舊東西?比如說,你永遠不忘記玥玥、錢多多、王慧媛等朋友,不管你走到哪里,不管你以后去了北京、上海,還是紐約、倫敦,不管你20歲還是30歲,你都會一直記得他們。你都是帶著這些過去在往前生活的。
一說到她的老朋友,雅貝貝就笑靨如花。或許是,她和老朋友們相處時開懷大笑的場景又浮現在她腦海了吧!
突然,雅貝子很嚴肅很認真的跟我說:媽媽,你是天下最好的媽媽,我也一直會記得你,會想你的。
我就這樣被這個小屁孩的甜言蜜語感動了。可我又始終是個有死亡焦慮的人,一聽到孩子這么說,我的思緒就飄到了四十年五十年后:或許那時,這條路上,已不可能再有我的身影,有我們母女相依相偎如今日這般一路歡笑一路詩歌并肩前行的動人場面。我只能留在孩子過去的記憶里。
所以,我現在唯一能做的,是要讓所有這些瞬間,留存在文字里。如此,當有一天,記憶模糊了孩子的回憶,重讀這些文字,這些情景又鮮活如初,母愛就這樣讓她永遠有前行的力量和勇氣!
思至此,竟有淚光閃爍在眼眶。趕緊擦掉,裝作沒事一般繼續跟娃讀詩。
最難的是最后一句話:只有愛和死能改變一切。
這句話委實抽象。我不斷呢喃著,反復品味著:這句話是不是說,愛一個人可以讓人忘記一個人的過去,不去考慮這個人太多的未來的東西?愛,就是要此時此地來愛?
這些,對于這個七歲的娃,確實太抽象了。我試著舉例:如果你認識一個人,或許這個人過去是個小偷,但是她現在變好了,你會跟她交朋友嗎?
雅貝貝略一思索,堅定的點頭:媽媽,我想我會的。她過去是小偷,只要她現在改正,就好了。
我說,你這是不是說明,我們對一個人喜歡和愛的時候,就會忘記她的過去呢?
至于死能改變這一切,是不是說,當死亡來臨,任何人既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了?死了,就永遠離開了,將來肯定是沒有了。這一點,雅貝貝很能理解。因為,我曾經數次跟她進行過生命教育,告訴她,所有人都會死,所以要珍惜生命和時間。
但是,為什么死了,就沒有過去了呢?
雅貝貝提出疑問:媽媽,如果你死了,你過去對我做的事情,我還會記得的呀,所以,這句話不對呢。
我同意孩子的問題,為她的思維能力點贊。不過,我也不能做出滿意的回答:是不是說,對于那個人自己來說,一旦死了,他的過去也不存在了?因為他整個人都不存在了呀。
說實話,到現在為止,我還是沒有得出滿意的答案。我不知道當初紀伯倫寫這首詩時是否是我這么理解的。
不過,不管如何,經過兩個早上的解讀,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是深化了不少。以至于雅貝貝這些天總在上學路上跟我念叨這里面的一些話。
由此可見,這首詩帶給她的感悟不是一般的深。
生死問題,總是每個渺小的個體必須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西方哲學家強調的是,向死而生。只有思考過死亡的人,深刻體認到死亡的必然性的人,才有可能更好的珍愛生命,珍惜時間,才更有可能,不在世上白走一遭。
從這方面來說,我是孩子生命中的哲學啟蒙教師。我希望,作為母親,我能做她人生的第一任教師時,能讓孩子日后給予我及格線而不是差評線。
如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