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我,跟前任是否還能做朋友。
當時,我想了幾秒鐘,理所當然地回答,當然可以。
朋友挑著眉看著我。
我知道她此刻在想什么,因為我本身并沒有跟我的前任做回朋友,而是“默契”地將彼此放在朋友圈了,成為了陌生的熟人。
我承認我的回答,過于理論化。
沒錯,就我的理論而言,應該還是可以做朋友的。
“你想啊,兩個人在一起之后不外乎就是兩種結(jié)局。第一,隨著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相互了解的越多,在對方身上發(fā)現(xiàn)的契合點越多,于是彼此相守了一輩子。另一種呢,就是兩個人相處的越久,就發(fā)現(xiàn)兩個人之間原來還有這么多不合適的點,而這些問題呢,彼此磨合不了也無法忽視,那就只能分開了。分手的人就是恰好屬于了后者唄。這牽扯了什么深仇大恨嗎?”這就是我的理論了。
“那萬一是他劈腿了,或者傷害了你呢?”朋友接著問我。
“額,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那說明他本性就是如此,我自己發(fā)現(xiàn)的晚,能怪誰?”
朋友翻了個白眼,似乎對我是徹底無語了。但她突然眼睛一亮,湊近了我,神秘兮兮地問,“那你的前任,是怎么成為你的前任的?”
不得不說,她這個問題還真是讓我愣了一會兒。
我的前任,是怎么成為我的前任的......
說起來,我們變成彼此前任的這個過程,還真是......異常簡單......
回想起多年前在馬路邊的那通電話,我都不可思議地冷靜著。
那天,我拿著手機在馬路邊來回來去走了很久,終是撥通了他的電話。
【?“我們分手吧。”
他沉默了一陣,“你決定了?”
“是。”
“這是你想要的嗎?”
“是。”
“......好,我滿足你。”
“......”?
“那你現(xiàn)在能告訴我為什么嗎?” 】
每次想起這一幕,都不禁覺得,這也太干脆了,干脆的有點猝不及防。
“那你們現(xiàn)在呢?”朋友接著問。
“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為人夫,為人父了。”
朋友啞然。
“那......如果你們再見了呢?”朋友略帶小心地問著。
“那,就是我們彼此,真正說‘再見’的時候了吧。”
如果有一天,我們毫無預兆的再次相遇。
我想我們一定會像歌詞里面寫的那樣,相視一笑,說一聲“好久不見”。
再見前任的時候,是命運給我們機會,讓我們對自己說:再見,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