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園團隊里都是一群挺能折騰的學生,有的甚至才大一,暑假就已經開始實習了,而這段時間我被問的最多的就是,實習和工作時該選擇一家大公司還是進創業公司。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被爭論了很多年,之所以被爭論,恰是因為兩方都沒有完美的理由壓倒另一方。另外值得一提的,很多大學生的所謂實習工作其實與兼職沒有任何不同,而我認為的實習,理應是對你今后的職業道路有所幫助的。可能你不喜歡自己大學生所學專業,那這時你的實習又與最終就業方向完全無關的話,當你找工作的時候,用人公司毫無理由去招一個專業知識缺乏,實戰技能又為零的人。
當然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實習可以說純當一次鍛煉體驗了,畢竟還有不少的實習機會,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均可嘗試。而針對面臨正式工作的學生,選擇的機會成本就較高了,所以選擇入職一家公司需要慎重。創業公司是近兩年創業浪潮之下出現的說法,說直接點創業公司就是小公司,真正的創業公司特別是互聯網行業的,如滴滴、美團,幾年時間即可爆發快速成長,而絕大多數傳統的小公司其實只是披上的”創業公司“這個外衣而已。我們不妨把問題換為,大公司和小公司,你該選擇哪一個?
?對于畢業生而言,其實我覺得最需要看重的一點,就是在薪酬滿足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對比不同公司,分析哪個能幫助你更快速的成長。我們在此沒必要鉆牛角尖,確實大公司里也有很多安于現狀止步不前的,而小公司里也有兢兢業業,自我學習能力超強的人,但這根本上來說就是把兩類人,放在兩個不同的環境里,這樣是無法判斷環境對其影響好壞的,因為對比的目標都不同。你需要分析自己在大公司or小公司里的工作內容分別如何,如果是同質的工作,毫不猶豫的選擇大公司,因為大公司有更好的組織架構,有助于你的提升;而如果進入大公司為基層員工,進入小公司卻有一席之地,或有專人(熟人)帶你,則需要另外思考,分析這個所謂的一席之地,能否真正賦予自己更大的學習空間,帶你的領導,是否有足夠的行業經驗和眼界。
除了個人能力的學習提升外,其次選擇一家公司,你需要去判斷這家公司的成長潛力,這是為了今后職業調整做鋪墊,畢竟跳槽已經是頗為正常的一件事。試想A公司為大公司,B公司為小公司,五年之后,你如果在A公司可能是一個主管職務,而在B公司有可能升為了總監、副總;但當你換工作的時候,由于A、B公司對外感知的具體差異,A公司的主管比B公司所謂的副總更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我們以具體的熟知企業帶入,騰訊的一個主管求職,和一個都沒有聽過的互聯網公司總監相比,哪個更有分量,一目了然。而我為何說的判斷公司成長潛力,因為A、B兩家公司,今天可能A比B大,但五年之后,可就不一定啦,可能A都死掉了,所以要選擇有成長潛力的,而不是暫時大的。重點在成長潛力如何判斷,除了行業、制度以及虛無縹緲的個人預感以外,有一個技巧是查看公司近兩年的業務規模,通過數字增長幅度進行對比,直接百度查詢“公司名+營業額“即可。
綜上述兩點,選擇公司,需要評估個人在其中的提升速度和公司的發展趨勢,我個人建議首選的當是快速發展的大公司,這類公司也是大把學生擠破腦袋想進的。而那些沒有經歷過,卻吐槽大公司組織架構復雜,做事拖延等等弊端的人,很大程度上只是吃不到葡萄說葡痛酸而已。
最后針對,一心想要創業的學生,不妨思考下,你覺得畢業就創業的成功率高,還是大公司出來離職創業者的成功率高?你如果在阿里巴巴做了五年,混個主管,相信離職創業去拿投資,無論拿到的幾率還是金額都遠勝于五年前的自己吧!當然有些創業的機遇是不能等待的,一旦錯過就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