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食無求飽:飲食不講求十分飽足。這里并不是講不讓吃飯,而是不講究過飽,我們經常講吃飯要吃七分飽,也就是這個意思。宋儒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在這里解釋為“飲食是天理,求飽是人欲”,基督教中七宗罪第一項就是“暴食”。
居無求安:居住的環境不講求十分安逸。
敏于事:敏,迅敏,這里指行動;事,辦事。這里指要有較強的執行力,辦事要迅捷,不要拖拖拉拉。
慎于言:慎,謹慎,這里指思維;言,說話。這里指要有嚴密謹慎的思考力,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
就有道而正:就,靠近;有道,品德優良的賢者;正,變正、匡正。這句話和“見賢思齊”“金就礪則利”的道理相同,與賢者在一起,就會受到他的影響,自覺向他看齊,品行自然變的端正。
歷代對于這一節的解釋,分歧不是很大,孔子的話簡單明了,這句話的意思是:
夫子曾經說過:“君子在飲食方面不要過分講求飽足、在居住環境方面不要過分追求安逸,辦事迅捷而且說話謹慎,親近品德高尚的賢者進而使自己品行更加端正。能做到這些,可以說是好學了。”
那么,什么是好學呢?根據孔子的觀點,就是做到一下三條。
好學者,精力一定不會過于分散。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必須,但如果在衣食住行方面過分追求,那么人的情趣志向一定會發生改變。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消耗在飲食、衣著、住所、出行等方面多了,用在學習方面肯定就少了。精力過于分散,肯定不利于學習,只有把精力集中起來,才能真正用在學上。
魯哀公曾問孔子,你弟子中有誰好學呢?孔子說顏回,而顏回死后,再也沒有好學的人了。我們再看看顏回是什么狀態。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也許你有一個特別舒適得椅子,坐在上面可能就睡著了,怎么能認真學呢?而顏回的這種狀態,恰恰給人的就是不重視食和居的形象,但他自己卻對這種狀態毫不在意。這種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注重提升自己內心修養的人,才是好學。
好學者,必定是少說多做。
【1】孔子一直對話多的人不太喜歡,前面講過孔子對“巧言令色”的人的評價,后面還會有“敏于行而訥于言”。
《墨子》中也記載了一個故事:
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多說有什么用?最重要是要合乎時宜、切中要害!
【2】執行力就是行動力,沒有行動的思想只是空想。孔子曾對“三思而行”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說不用想那么多,想兩遍就可以去執行了。
辦事拖泥帶水、磨磨唧唧、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必定不會受歡迎。有多少人在夢里走了千萬里,醒來還是躺在床上?
看準了就辦,別猶豫,猶豫只會錯失良機!
好學者,必定親近有道之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個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周邊環境、周圍的人肯定對本人造成影響,否則孟母就不用三遷了。
《孔子家語》中有這么一段:
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看你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
只要懷揣好學的心,跟對正確的人,就能更加靠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