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汪晉? ? 整理 | 葉子
“
自14年11月接觸射箭以來,不知不覺也有近三年的時間了,期間有很多次的沖動想總結一下自己的經驗心得,每每在提筆之際又有了新的感悟,總覺得射箭一事博大精深,遠不是當下的自己有資格點評一二的,也就不了了之了。
近日又產生了一些記錄的沖動,因為每一次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記錄進程分析得失辯證利弊,都是自我成長的必要步驟。同時也理解了一個事實,任何動作體系都無法達到完美,所以等動作全部完善了再提筆記錄,這樣的機會只存在假想中,是不存在的。
”
—— BEGIN ——
有臺傳統的器材從形制到制作工藝,多種多樣。我只主要針對自己長時間使用和磨合過的器材述說一下體會。包括:
炎字新舊款密林|霍伊特野牛
黑寡婦pma\psa\pa|凱麗銀狐
國產,量產,反曲,長弓,每種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摸索與理解的過程,能帶給自己諸多深入的感悟。
動作和瞄準體系方面,我會盡量全面的對每一個細節進行拆解分析和討論,希望可以對其他弓友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但射箭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每個人最終都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而我的經驗心得會更適合或者只適合我自己,之所以總結出來是希望可以和大家討論印證,請新入門的弓友切忌生搬硬套。
汪晉的有臺傳統實驗手冊
系列一
起步之選,期待更好
炎字密林
2015.02-2015.06
磅數:42拉距:28
戰績:
2015.04.APCC
杭州站排位賽
648環位列第一
¥1800
我是14年年底偶然開始學的射箭。用了差不多兩個月的館弓以后,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那時候只有館弓可用,覺得它真是巨丑無比,也聽說了黑寡婦大名,一聽要等好久,算了。之后箭館老板推薦了密林,當時剛接觸有臺傳統弓的我覺得它挺好看的,就買了。
▲汪晉的密林
這是第一把屬于我自己的弓,拿著它又練了兩個多月,就恰逢那年的APCC杭州站比賽,我師父鼓勵我參加。我在杭州范圍內對比了一下,感覺自己水平還可以,就去了,但其實信心不是特別強。
到了賽場,很尷尬的發現,大家都拎著個很專業的箱子,一打開,跟百寶箱似的,都是這樣那樣的零件,在那邊組裝,感覺好高級。而我拎了根木棍就進去了,因為在杭州本地,弓也沒拆,下了弦的弓實打實的就是一根棍,活活的被大家的高配版對比成了乞丐版。
那場比賽,同一靶位遇到了劉澤西和葉子,可以說又有了雙重打擊。因為比賽之前就有人給我分析說這次來參賽的選手很多,各路高手都來了,還說你可能連前十都進不了,而劉澤西正是當時國內最知名的光弓選手。
▲左:劉澤西 ?▲右:葉子
當時我在賽場上可以說什么都不懂,也沒有包袱,就覺得管他呢,就打唄。結果打了以后發現,誒,跟我同靶的那個選手好像水平是蠻好的,但是好像也沒比我好太多嘛,然后信心就一下子出來了。
當然劉澤西后來在大同賽打了655,破了當時的記錄。葉子那時候的狀態也很好,至少是當時我見過的女選手當中最好的,她也是第一次出來打比賽,也沒有包袱。那次我確實是把氣勢打出來了,到最后打團隊決賽的時候一直是101010這樣打的。
▲合照
那場比賽,拿下了排位第一,有幾個原因:一來,我是第一次參加比賽,輸了也沒人認識我,沒有任何心理負擔。所以后期很多的知名高手和頂尖高手,其實都是輸在了自己的心理負擔上,包括后來的我,也輸給過自己。
▲領獎
二則,密林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把屬于我自己的弓,而那時候的我也只知道一套動作體系。
一把弓,一套動作,沒有其他任何的摻雜,就可以完美地把這把弓的性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不管它本身是有偏差,還是效能不高,其實對于一個射手來說是無所謂的,只要能保持一致性就可以。
▲比賽中的汪晉
這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
為什么大多數人在射箭初期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上升期?
為什么又會層出不窮一些僅射箭兩個月就能如何如何的,所謂的天才?
因為在這個階段,后者的腦子里是沒有雜念的。這里所謂的無雜念,就是他的某一個動作,包括推弓、拉弦或是其他,都只是單純的一個動作而已。
而像我們練到后期,拉開弓的那一瞬間,前手的推法在腦子里就有五六種七八種,拉弓的手法也有五六種七八種,再排列組合一下,可想而知有多少的選擇和猶豫。這其中每一種動作我們都練過嘗試過,都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記憶印在身體里,這些記憶都會在起弓之后,對自己造成干擾。
▲新版密林
其三,密林有一個很強的特性,就是它的手把貼合度很高,非常適合新人,新人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手去完美地控制這把弓。
因為對于一個新手來說,大部分情況下他還是以握的方式為主,但是他會以握弓的形式,去使用推力。而到了后期,他會使用純粹的推力去推弓,這個弓把就不適合了,因為它的切面太窄,這時候會需要平面更寬的,能受住手掌推力的一個弓把。
所以在初期,能有一個定位很清晰的握把,其實很適合。
嚴格意義上來說,密林算是一把RD型弓,它的弓片末端有一個翹起的角度,這個角度再大一些就是反曲弓了。
作為一把國產木質長弓,在國產弓里,密林的「拉感」可以算比較優秀,「堆積感」的上升比較平穩,并無明顯的斷層感;但是在到達拉距點前,會相對偏硬,手感不算上佳。「震動」方面,我認為馬馬虎虎,差強人意。總體而言,能將手感做到這個程度,工藝上已是不錯。
就「效能」而言,我的評價依然是馬馬虎虎,弓片的制作比較中庸化。當時我們收到38、40、42三種磅數的弓,但實際使用上,效能表現、拉感體驗卻基本趨同,在磅數的精確性上,還需要改進工藝。這也是現階段國產弓的共同問題。
再說「弓把」,密林弓把的推力點取值比較好,使上下弓片比較平衡,因此能明顯的感受到,這把弓在回彈的時候會是正面向前的。
這里重點想說的是:新版密林與舊版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推把設計不同。舊版弓把的突出點在于它的半圓形帶來的包裹感非常舒適,并且有一條很明顯的掌心線,因此可以使弓箭手握弓的中心線特別精確。所以舊版密林的弓把非常適合虛握以及斜推。作為一個獵弓選手,就我個人而言,更傾向于舊版的。
▲新版密林
而新版密林加寬了弓把的掌心線,因此更適合直弓以及推弓,在握弓以及斜推方面不如舊版。新版的弓把更多地參考了光弓的弓把,在我看來,卻失去了獵弓的弓把本身應有的味道。
另外,舊版密林的弦與箭臺的中心線切得較薄,當然這也是獵弓的一個比較常見的情況。新版的箭臺就切得比較深。
ps:回顧完用過的幾類獵弓之后,我將就我的瞄準體系,與大家交流印證,到時會把我不同時期不同箭臺和瞄準的情況進行對比,這里就先不多說了。
使用密林四個月后,出現了偏稍和掉磅,雖不致無法使用,依然可用于練習,但對精度影響日漸增大,已經不適合用于比賽。當然這也與我的訓練量比較大有關,但作為一把長弓,它的壽命不算很長。
總體來說,作為一把入門級的木頭獵弓,密林已足夠漂亮且實用,并值得我們在未來的日子里,對它懷有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