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對于茶有著一種無法言喻的牽掛,或許是出生自人人都喝茶的福建,或許是對悠久流傳茶文化的憐惜,或許是對人生如茶拿起放下的期往;總之,一切有關于茶的事務總能引起我的關注。于是當家人提及周末的英語角活動要帶大家到花楸山采茶、做茶,我絲毫沒有猶豫就應允要參加。一路上歡歌笑語,心情愉悅;很快,車子便進入了山區。雨后,清新的空氣,幽靜的山林更讓人內心寧靜。到達目的,主人家為大家準備了自制的綠茶??锤刹?,條形卷曲,色澤深灰,略帶茶毫;輕嗅干茶,雖無名優綠茶常見的豆香,但淡淡的清香也算怡人。開湯沖泡,茶葉在玻璃杯中翻滾沉浮;干茶在水中慢慢的吸水,伸展,漸漸色澤回綠;舒張過后,可以看到大部分茶葉采摘標準為一芽二三葉。水溫略涼,輕酌一口,淡淡茶味在口中蔓延,雖不苦不澀但也欠缺飽和感和韻味。茶非名優綠茶,茶具也非慣用的功夫沖泡器具,可在綿綿細雨略帶冷風之中,品飲這一杯產自本地的溫熱綠茶卻極為愜意。
???????? 午飯過后,主人家引領我們到他的茶園采茶,體驗茶的采摘、制作。清明過后,茶葉生長速度很快,新出的芽頭不再像清明前那般飽滿,從茶的專業角度,這樣的茶已經失去了豐富的內含物,特別是氨基酸含量會大量下降,制成的茶將不如清明前的第一批茶那般滋味豐富、飽和甘甜??蓪τ谖覀儊碚f,這新出的嫩芽與葉依舊帶著春天的氣息,包含生命力;采摘它們一樣讓孩子們充滿好奇與欣喜,這便已足夠。帶著自己辛勤勞動采摘的茶葉,回到主人家,準備自己動手炒茶。綠茶的制作工藝相對簡單,采摘--> 殺青-->揉捻--> 干燥。殺青的目的是為了破壞酶的活性,蒸發水分、產生香氣。主人家有一個炒鍋,我們就用炒青的方式進行殺青(除此之外,還有烘青、蒸青、曬青的方式)。通常情況下,一次炒青多會有好幾斤的鮮葉進行翻炒,炒鍋溫度將達到300度以上,這樣才能確保茶葉溫度達到70度以上來破壞酶的活性。可是我們采摘的茶青太少,估計還不到半斤(感嘆手工摘青的不易),我們就不用擔心受熱不均的問題,炒鍋溫度也就不必太高。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受不了鍋的高溫,必須得戴著手套(要知道高超的炒青師傅都是徒手炒青,方便他們精確感知炒鍋和茶葉的溫度)。雖然技術超爛,雖然時不時有炒焦的氣味,終于,還是進入到揉捻的流程。揉捻的目的是為了塑造條形,同時能夠進一步破壞細胞,讓茶葉的內含物在沖泡的時候容易釋放,提高茶的滋味濃度。再次,因為茶青太少,沒法很好的造型,稍加揉捻過后,茶葉重新回鍋進行干燥。在干燥期間,可以再次取出進行多次揉捻造型,回鍋打散。最后茶葉終于干燥成形。整個制作過程,沒一刻停歇。再次感嘆,一杯茶,來之不易。
??????? 茶葉制成,小朋友每人拿個小袋分裝分享。自己親手采摘,現場制作的茶葉應該是其他茶無法比擬的吧;雖然,茶本身已是清明后的茶,可是傾注了自己的辛勤勞動。這是否就如對孩子的陪伴,傾注心血,于是格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