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說實話,我不去想已經自由很久了,就像我不去想理想一樣。醉生夢死,是我這兩年的狀態。
? ? ? 在過去的兩年里,我變得很少讀書、沉迷游戲,旅行也變成了“購物行”。終于,我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直到最近,因為工作的緣故,采訪到《重返·狼群》的兩位主創也是親歷者李微漪和亦風,聽完他們的講述又看了電影和書,“自由”、“生存”、“死亡”,我開始重新思考這些問題。這就是人生的際遇,如此奇妙,我們總渴望被偉大的聲音喚醒,然而叩響命運之門的往往都是小事。
? ? ? 《重返·狼群》的小說和電影所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畫家李微漪在草原寫生的時候無意中救得了一只出生才幾天的小狼崽。小狼崽的狼爸為了給狼媽捕食偷襲了牧民的羊圈,被牧民設計殺死,狼媽得知狼爸已死跟著殉情。
? ? ? ? 故事最開始就讓我很受震動,我第一次聽說狼也會殉情。愛情,并不是人類獨有的。印象里,動物意味著“生存本能”,原來在它們的世界也有著可以超越生死的情感,原來它們也認為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失去摯愛。
? ? ? ? ? 李微漪也被這兩頭狼的愛情故事所感染,經過幾天尋找,終于找到這個唯一幸存的狼崽,她給它取名為格林,并把它帶回城市撫養。在兩三個月后,小狼格林的狼性漸漸顯現,李微漪只能做出“送到動物園”和“放歸草原”兩種選擇。
? ? ? 在看完動物園里孤獨而失去狼性的狼后,李微漪堅定信心,一定要將小狼送回草原。然而,不接受野化的狼是無法在草原生存的,也不會被狼群接受。李微漪賣掉了自己在成都的房子和朋友亦風一起陪格林回到草原。她在藏獒場教格林捕獵,讓格林和狼的天敵——藏獒化敵為友,被藏獒群接受。
? ? ? ? 寒冬李微漪缺糧時,她曾偷偷拿過格林藏起來的食物,將兩塊壓縮餅干放到原處。亦風判斷,格林以后藏食一定背著他們。沒想到第二天格林又將捕到的事物放到原處,默默吃著被換掉的壓縮餅干。
? ? ? 那一刻,我對狼這種生物有了新的認知,什么“中山狼”、“狼心狗肺”、“白眼狼”,人類不過是用自己的傲慢在給其他物種貼著標簽。愛是跨物種而通用的語言。即使面臨死亡威脅,將李微漪當作狼媽的格林愿意將生的可能留給她。這一刻,愛戰勝了對生的欲望和對死的恐懼。
? ? ? 野化、放歸不是輕易能夠做到的。亦風在小狼格林第一次回到狼群失敗,被其他狼咬的遍體鱗傷后問“狼媽”李微漪,“要不要把格林帶回城市?”
? ? ? 李微漪拒絕了。亦風看著格林舔著傷口有些心酸,有些生氣地反問:“還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
? ? ? ? 李微漪回答:“自由”。
? ? ? 這一刻,我熱烈盈眶。在李微漪的身上,我又看到了久違的“不自由毋寧死”。
? ? ? 故事的最后,小狼格林得到了狼群的認可,在一個夜晚它離開了李微漪。離別,總是最難的。四年后,李微漪回到草原想看看格林生活的如何,已是狼王的格林依然記得李微漪,還偷偷送給她自己捕到的獵物,只是他們不能再相親,這就是自由的代價。
? ? 《重返·狼群》是對人類的一個呼吁,不僅僅是簡單的環保。其實,過度消費自然的本質是人類因為自身的強大而變得愈加自負 ,蔑視自然和其他物種。環保,與其倡導行為,更應該加強理念。
? ? ? ? 難道因為我們相較其他物種有更高的智商,我們就能隨意決定其他物種的生死嗎?倘若有人覺得是,那么由此推論,倘若像《三體》所說,宇宙內有更多高級文明,那么人類就活該被滅種、奴役嗎?
? ? ? 除去科幻,《三體》也在討論生存以及自由,這是一切真正優秀的作品都會暗藏或明示的主題。然而,卻有很少人會去關心這些故事之外的“附加品”。
? “弗吉尼亞之父”帕特里克·亨利曾說過“不自由、毋寧死”,這也是梁啟超對民族、對國家的期許。然而,那個被壓迫、需要戰爭的年代已然過去,在和平年代、優渥環境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已經很難想象這短短六字所蘊含的殫精竭慮,很難想象用生命呼喚、爭取自由的一代為何振臂疾呼。
? ? ? ? 有人會說,時移世易,我們已經擁有了自由,我們擁有了比我們祖父母、父母輩更豐富曼妙的生活,感謝他們的“前人栽樹”,很多“X二代”享受著肆意瀟灑的人生,我們在金錢充足的情況下可以“買買買”,可以進行“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們,有什么不自由?
? ? ? 這讓到我想到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只是我們不用600年的時光,那個“美麗新世界”已然漸漸成為現實——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科學技術不斷革新,因此人類的一切需求與欲望都能滿足。影像與現實一樣真實,娛樂無休無止。沒有人愿意讀書,沒有人愿意思考,沒有人愿意去想什么是自由,因為因為現實是那么美好,美好的生活不就是自由的嗎?
? ? ? ? 在帕特里克·亨利、梁啟超甚至是《三體》所描繪的時代,自由因為戰爭、壓迫、奴役而不可得。是人類所憎恨的東西剝奪了人類的自由,所以人類拼命抗爭。
? ? ? ? 而我們的時代,我們沒有戰爭,也沒有壓迫和奴役,我們沒有憎恨只有熱愛。我們熱愛我們的生活,熱愛各種各樣的商品和娛樂方式,我們深深愛著這豐富美滿的一切。
? ? ? ? 這一次,我們的自由被我們所熱愛的東西剝奪了——體面且薪酬高的工作剝奪了我們追求理想的自由,琳瑯滿目的娛樂活動剝奪了我們追求精神之獨立的自由。
? ? ? ? 憎恨會帶來反抗,熱愛卻讓我們放棄反抗。“不自由毋寧死”的時代過去了,“享受即自由”的時代已然到來。
? ? ? ?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曾用“鐵屋子”的比喻表現當時國民的麻木與無知,幾十年過去,現狀可曾改變?
? ? ? ? 魯迅說:“假如一間鐵屋子 ,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 ,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 ,不久都要悶死了 ,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F在你大嚷起來 ,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 ,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 ,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 ”
? ? ? ?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是現在很多人的狀態——娛樂至死。
? ? ? ?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愛與自由超越了生之欲望、死之恐懼。不僅是人,一切懂得愛與自由的物種終將被宇宙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