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抱抱我。”“媽媽,抱著我。”……一下班回到家,寶貝見到我就要求抱。
每次,我都會答應。懷孕4個月的我肚子逐漸凸顯,有時太累,只得跟寶貝說明,媽媽累了,抱不動。寶貝似乎也明白,很懂事,就不再要求。
可過一段時間,她又開始要求要抱。爺爺奶奶擔心我累著,就搶著跟她說抱她,可寶貝撅著小嘴一臉不情愿地回絕:“要媽媽抱。”
我一把接住她,摟著她坐著。沒有煩躁,反倒有些許甜蜜。
而在幾個月前,我并不是這樣。因為擔心懷孕抱著寶貝,會動了胎氣,好幾次回絕了她抱一抱的要求。其實關于這個念頭,科學與否,我不曾去考證。只因懷孕了,打著一切為肚里寶寶好的名義,拒絕一切有所負擔的事。就這樣,自己感覺得到了自以為是的輕松。
幾回下來,寶貝離我有些疏遠,總是粘著她爸爸。
因為前一段時間看的書觸動了我,寶貝需要我抱抱,需要我的關心。當我無意中意識到這一點時,轉變已然開啟。
漸漸地,當我認識并接受了自己潛意識中留存的情緒與癥結,我打開心門,張開懷抱。
細細想來,每一次的抱抱,時間并不長,愛動的她抱一下就要去玩其他的。我知道抱抱對她來說,也許只是一份愛,是一份安全的感覺,而我卻不知這份愛和安全感究竟是她在索取還是在給予。
小時候的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留守兒童”。從小,爸媽就外出打工,我和弟弟在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對于小時候的記憶我很模糊,對于坐在母親的懷中是一種什么感覺,我更不記得。
那時,父母出門一次就是一年。每次父母打電話回來,我們得走近1個小時的路到鎮里去接電話。記得有一次,爸媽從遠方打來電話,讓我們接,我和弟弟都怯生生地躲在奶奶身后,不論電話那頭的母親怎么呼喚,也不敢去接這個電話,反倒是堂妹開開心心拿起話筒跟她爸媽對話。
我和弟弟拒接母親的電話,或許是因為不知道該說什么,也或許是因為相距太遠,思念太深,情更怯的緣故。這個電話就這樣印在我的腦海里,成了我童年時期殘存的為數不多的記憶之一。
長大后,堂妹南下打工,一次過節見到我,她高興地跳起來,給我了一個大大的擁抱,雖然我知道這是一個開心的擁抱,雖然我也開心,可我卻僵直了身子,一時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去回應這份零距離的愛意,連同擁抱本應有的溫暖我也沒有感受得到。
如今,我逐漸明白,我感受不到并不是沒有,而是因為我根本就沒有去感受,或者說是害怕去感受,害怕去面對曾經奢望已久卻不曾擁有的溫暖。
童年時期那份缺失的親密接觸,雖渴望已久,卻不曾得到,讓我內心一直害怕,不敢面對。
漸漸地,也就忘了,忘了坐著母親懷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漸漸地,感知變得麻木,麻木到忽略了一個大大的擁抱所帶來的溫暖與感動。
而母親對孩童期的我,并不是她不想給予愛,她一直在給予,只是不是以我希望的方式。
我開始去接受,開始去感受,也開始去改變……
以我曾經的需要,以孩子當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