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書
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早年從師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研發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本書講述了如何使用“非暴力溝通”,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誼相通,和諧共處。
目錄
- 讓愛融入生活
- 是什么蒙蔽了愛
- 區分觀察和評論
- 體會和表達感受
- 感受的根源
- 請求幫助
- 用全身心傾聽
- 傾聽的力量
- 愛自己
- 充分表達憤怒
- 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 重獲生活的熱情
- 表達感激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者反擊。然而,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
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 觀察: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者評估
- 感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 需要:說出那些會導致那樣的感受
- 請求:具體的請求
例子:
費力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中整潔(需要),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非暴力溝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并根據個人風格及文化環境做出調整。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四個要素的察覺,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
小結
非暴力溝通不只是語言表達或使用文字的技巧,它包含的意識和意圖,也可以通過沉默、專注已經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來表達。
在實際的對話中,靜靜的傾聽、故事、幽默、姿勢等,使雙方的交流比書中濃縮之后的對話顯得自然。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愛?
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做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批判、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別人
蘇菲派詩人魯米寫道:“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里見你”
舉一些現實例子:
-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就是“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就是“冷漠得像個木頭”。
- 如果同事更關心細節,他就是“有強迫癥”。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細節,他就是“粗心大意”。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求,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進行比較
略
回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
當我們根據以下理由行動時,我們也就試圖回避責任了:
- 來自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 為什么不打掃房間?
- 因為我不得不做
- 我們的個人情況、成長經歷、自我形象等
- 為什么喝酒?
- 因為我是個酒鬼
- 其他人的行為
- 為什么我要打自己的小孩?
- 因為他跑到街上去了
- 上級的命令
- 為什么欺騙顧客?
- 因為老板叫我這樣做
- 同伴的壓力
- 為什么要抽煙?
- 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
- 機構的規章制度和政策
- 為什么我要將你停職?
- 因為你違規了,根據學校規定,我必須這么做
- 性別角色、社會角色或年齡角色
- 為什么我必須做我討厭的工作?
- 因為我不僅是一個丈夫,而且還是一個父親
- 無法控制的沖動
- 為什么吃巧克力?
- 因為吃巧克力的沖動征服了我
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斯說了一段話:
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的悲劇,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
第三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語義學家溫德爾·約翰遜認為,用靜態的語言捕捉變動不居的現實,會造成許多困擾。
我們的世界包含著無窮無盡的過程、變化、差別、層面、功能、關系、問題以及復雜性。靜態語言與動態的世界并不匹配。
來看些實際的例子,區分觀察和評論:
- 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候再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
- 觀察:他的行為有點懶惰
- 評論:他是一個懶惰的人
-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候做的事,我無法理解,或者他不按照我的吩咐做事情
- 觀察:他懂的事情和你不一樣
- 評論:他是個愚蠢的孩子
-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調配在一起,打起來火,使用炒菜的爐子
- 觀察:他在做烹飪這件事情
- 評論:他是個廚師
負面標簽的消極影響顯而易見 —— 例如用“懶惰”和“愚蠢”這樣的詞修飾別人
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標簽頁會妨礙我們全面了解一個人,例如用“廚師”一詞定義人
人類智商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區分觀察和評論
“總是”,“從不”等詞語在以下句子中表達的是評論。
如果我們表達言過其實,別人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應。
“經常“,“很少”這樣的詞語也可能混淆觀察和評論。
小結
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
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
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景中進行觀察,并清楚的描述觀察結果。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而非想法。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數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被壓抑的心靈
人們認為感受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種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于是,我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地,我們習慣于考慮:“人們期待我們怎么做?”
區分感受和想法
舉個例子:
- 想法: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
- 感受: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還有些詞匯表達的是感受,而非想法,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擾、被拒絕、不受重視、被束縛、被欺負、無人理睬、得不到支持、無人賞識、被利用、被貶低。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 責備自己
- 指責他人
-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如果我們想利用他人的內疚,我們通常采取的辦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歸咎于對方。
使用以下表達方式時,我們可能就已經忽視了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 只提及相關的事情:這件事讓我不開心
- 只提及他人的行為:你沒有把飯吃完,媽媽很失望
- 指責他人:我很傷心,因為你說你不愛我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人質感受與自身的關系,例如:你沒有把飯吃完,媽媽感到很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
非暴力溝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如果一個人說“你從來不理解我”,他實際上是渴望得到理解。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難以承受的痛苦
如果我們不看中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
從“情感的奴隸”到“生活的主人”
- 第一階段: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 第二階段: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第三階段: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同時,我們無法犧牲自己來滿足他人的需要
【愛情】很多人認為,愛情就是犧牲自己來滿足愛人的需要。剛談戀愛時,他們對戀人的關心是自發的。那時,彼此的相處很美好。隨著關系變化,他們開始認為自己有責任讓戀人過得開心,于是,愛情開始沉重起來。
非暴力溝通正是想幫助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他人。
第六章:請求幫助
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抽象的語言無助于深化自我認識。
明確談話的目的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
我們在和另一個人說話時,總是希望有所回應。
請求反饋
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可能是兩回事。
請求反饋能確保對方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
了解他人的反應
一般來說,我們關心的內容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 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
- 對方正在想什么
- 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在集體討論時提出請求
我們需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請求與命令
如果我們在過去常常指責他人,那么,我們的請求很可能就會被看作是命令。而一個經常受到指責的人也會傾向于將請求解讀為命令。
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到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
如果我們只是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溝通并不是恰當的工具。
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也許會發現,有時我們只是在運用非暴力溝通的表達形式,而忘記了它所服務的目的。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遭受他人的痛苦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
傾聽意味著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的信息 —— 這為他人充分表達痛苦創造了條件。
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種能力:“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么,他就有可能覺得不太舒服。在安慰他人或提意見之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想要的。
這些行為會妨礙我們體會他人的處境:
- 建議:我想你應該……
- 比較:這算不了什么,你聽聽我的經歷……
- 說教: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會得到很大的經歷……
- 安慰: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盡到最大努力了。
- 回憶:這讓我想起……
- 否定:高興一點,不要這么難過
- 同情:哦,你這可憐的人……
- 詢問:這種情況是什么時候開始的?(試圖分析問題)
- 辯解:我原想早點打電話給你,但昨晚……
- 糾正:事情的經過不是那樣的。
急于采取行動使我們無法充分體會他們的狀況。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論別人說什么,我們要聽到他們此時此刻的
- 觀察
- 感受
- 需要
- 請求
給他人反饋
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之后,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
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
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
一旦別人通過我們的語氣意識到我們是在體會,而非下結論,他們一般就不會產生反感。
保持關注
在談話開始時,人們所表達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一角,有許多相關的感受 —— 通常是更為強烈的情感,并沒有得到表達。
如果急于了解他們的請求或者表達自己,就會妨礙這個過程。
怎么判斷對方的感受是否已經充分表達呢?:
- 如果一個人覺得別人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松
- 他停止了談話
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略
第九章:愛自己
略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如果真的很生氣,我們就需要找到強有力的方式充分表達自己。
為什么我們會生氣?
充分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我們不再歸咎于他人。
如果我們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那么,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心情并不取決于他人的行為。
舉個例子:
假定我們約了個人,時間到了,她卻沒來。
- 如果彼此的關系處于微妙階段,我們可能會憂心忡忡。
- 如果我們看中誠信,我們也許會覺得不耐煩。
- 如果我們想休息一會,我們可能就不會介意她來晚了。
所以,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
一旦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我們就可以更加體貼自己。如果意識不到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一心考慮別人的過錯,我們難免就會生氣。
合理的憤怒
有人說:“在某些情況下,憤怒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例如,看到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憤怒不正是正直的表現嗎?”
專注于我們的需要,比批評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與其沉浸于“合理的憤怒”,不如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來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
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暴力的種子
如果人們認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并認為那些人應該受到譴責或懲罰,他們便播下了暴力的種子。
指責一個人,往往使我們的愿望更難得到滿足。然而,如果我用心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或直接表達我的感受或需要,我的需要就比較容易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 停下來,慢慢呼吸
- 留意我們的指責
- 體會我們的需要
- 表達感受尚未滿足的需要
先傾聽他人
當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時,我們就會發現彼此作為人的共同點。
給自己時間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
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可以把節奏放慢些,在說話前先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停下來,什么也不說。
第十一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略
第十二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略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贊揚的動機
贊揚并不總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聯系。
如果老師表揚學生,學生就會認真學習。但這類的表揚無法持續發揮作用。一旦意識到老是的贊揚是為了操縱他們,學生很可能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感激時,我們只是為了慶祝他人的行為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報。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三個部分:
- 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 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 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接受別人的感激
在別人表達感激時,人們通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
- 一種是自我膨脹,相信我們比別人優越
- 另一種是假謙虛,否定別人的欣賞,聳聳肩說:“哦,這沒什么”
如果意識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賦予的,我就能夠同時避免自我膨脹和假謙虛。
對感激的渴望
雖然人們在聽到感激時會不太自在,但絕大多數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