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寫給四位兄弟的。
老曾反思了自己在京近日不能靜下心來讀書的原因。決定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方法:剛日讀經(jīng),柔日讀史。現(xiàn)在讀《后漢書》較為認真,圈圈點點,批注所想,比之前《漢書》讀過要印象深刻很多。
讀到這段話,也回想起了自己的讀書經(jīng)歷,雜學旁收,囫圇吞棗,理解不深刻,領會不用心。這是大忌。
讀書從來不在數(shù)量多,我國浩如煙海的書,窮一生精力根本無法讀完。讀書最終目的就是:明理。只要理明,讀多少本書并不重要。近來讀書雖然進度較之前慢了不少,但是印象深刻,尤其是讀《通鑒》,等到自己真的開始講給別人聽的時候,才知道之前讀書時多么粗糙。而一旦對每個地方都認真推敲之后,卻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同時老曾還提到了朱熹的為學之法:先用猛火煮,后用慢火溫。猛火見效,慢火見味。
四弟六弟考試未中,老曾安慰。說了自己對于讀書的理解:一為進德,二為修業(yè)。也就是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混碗飯吃。
老曾說得很實在,沒有假大空。力勸二位兄弟,雖然現(xiàn)在沒有中舉,但是如果學業(yè)精進,將來在什么地方都會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但是學業(yè)怎么才能精進呢?答曰:專心。
我們平常說:藝多不壓身,其實是藝多不養(yǎng)身。雜而不精,此乃大忌。
若志在窮經(jīng),則須專守一經(jīng),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
在這點上,老曾可謂是以身作則。老曾讀書從來就有一個原則:從來不同時讀兩本書,這本如果沒有讀完,則絕不讀下一本,生怕自己分心。老曾的古文在桐城派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fā)展,同樣是得益于自己對于韓愈的每一篇文章都研究透徹,有自己的心得。
老曾此信,發(fā)人深省,可作座右銘,令天下讀書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