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美國是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它的建國源于1776年北美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
然而這只是歷史的“極簡版”,事實上不僅獨立戰爭從1775年一直打到了1783年,而且在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合約》之后,“美國”人又花了6年的時間,直到1789年才選出了他們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
我們幾乎可以下一個結論:相比于從英國殖民者手中獨立,對于這個被稱為“第一個由人民在沒有國王和教士惡毒干涉的情況下行使自己的權力建立的”國家而言,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一件更具挑戰的任務。
本書作者依托于4位在這個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國父們(喬治·華盛頓、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約翰·杰伊、詹姆斯·麥迪遜)的故事,向我們詳細展示了這段歷史。
獨立戰爭并非為了“國家”獨立
首先還是要看一下歷史背景。1781年3月,隨著馬里蘭(邦名)批準《邦聯條例》,這份起草與1777年的“憲法”、終于獲得了所有13個邦的批準。表面上看,這標志著北美大陸上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新政府。但實際上,這個條例的第二條就明確說明“各邦保留其主權、自由和獨立,以及任何未經本邦聯議會明確授予的權力、管轄范圍和權利”。翻譯成人話就是說:各邦依然是獨立的主體,除了本條例明確指出的權力義務,剩下的你原來怎么來現在還怎么來。而最為尷尬的是,這個“憲法”完全沒有定義清楚新政府的征稅權力(常規財政收入)。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獨立戰爭是1776年開始的,但直到1781年,宣告獨立的這13個邦,還沒有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獨立戰爭并非為了“美國”獨立,而是為了這13各邦各自的獨立。
事實上,在這一時期,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完全沒有“美國”這個概念。他們只會考慮自己是“弗吉尼亞邦”還是“賓夕法尼亞邦”的。用今天的眼光看,這個聯合體更像是“歐盟”,而不是一個國家。
為了方便表述,下文我們還是把這個沒什么實權的新政府繼續稱作“美國政府”。
財政危機
戰爭是要花錢的,美國政府的收入來源主要就是靠印錢(大陸幣),發行債券,以及向法國政府貸款。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債臺高筑。更要命的是,上文提到的:新政府沒有被明確定義征稅的權力。1781年,大陸會議要求各邦支付總共300萬美元,但實際僅僅收到39187美元。
為此,時任的財政總監莫里斯(可以理解為當時美國最玩得轉資本運作的商業大鱷)試圖推行“進口稅法案”,以期能為政府帶來一筆財政收入,但很不幸,這個法案在1782年流產了。
最終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以至于1783年停戰條約簽訂后,解散的大陸軍,那些為獨立戰爭付出了一切的人們,沒能得到任何的官方補償(盡管邦聯議會決定向所有軍官支付5年的全額薪水,但是政府根本拿不出錢。最后莫里斯自掏腰包,向軍官們支付了3個月的薪水)。
外交危機
除了支付戰爭費用,另一個嚴重依賴于統一政府的政治任務無疑是外交了。
這里的主角是當時的外交官約翰·杰伊,在1782年8月的一次重要會議上,杰伊與西班牙公使阿蘭達伯爵達成了初步共識:密西西比河以東歸新成立的美國所有,以西則歸屬西班牙。而在之后的會議上,杰伊又同意讓出密西西比河的控制權。
如果你以現在的眼光去看美國的版圖,你肯定無法理解杰伊為什么要作出這么大的犧牲(這塊土地的面積還不到現在美國國土面積的一半)。但實際上以當時的人對美洲大陸的認知,這絕對是劃得來的買賣。當時的美國僅僅開發了大西洋沿海地帶,13個邦幾乎都是沿海的。而根據這個協議,美國人等于在13個邦外,又額外多得到了一大片土地,以至于美國所獲得的領土立刻超過了歐洲土地上的任何一個國家。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于:杰伊遞交的條約沒有被邦聯議會通過,最終他只能私下里同西班牙國王約定,美國不會對西班牙對密西西比河的控制權發起挑戰。
除此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新的土地是屬于誰的?向西擴張需要有一個政府作出一致性的政策,在1784年的《土地法令》中,西部的領土被定義為一項神圣的托管物。
制憲會議
基于上述的國內政治環境,在美國精英中出現了一大批“國家主義者”。他們認為新政府必須要拋開《邦聯條例》重新立憲,重新建立起一個更加強有力的政府,否則這個新誕生的國家就會面臨瓦解。
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人物無疑是美國獨立的領袖:喬治·華盛頓。獨立戰爭結束后,華盛頓決定效仿辛辛那圖斯,解甲歸田,不再過問政事。但基于前文提到的大陸軍解散時的悲涼景象,華盛頓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努力隨時可能付之東流。
最后在杰伊和麥迪遜的極力游說下,華盛頓最終還是同意出席了1787年的“制憲會議”。
為了使新的憲法得以通過,制憲會議的主導者詹姆斯·麥迪遜可謂用心良苦。
首先,他直接排除了修改原有《聯邦條例》的選項,會議上只有兩個方案:通過新的憲法,或維持舊的。(這樣做就避免了在如何修改上爭論不休)
其次,他先讓參會者們同意了:新憲法只要有9個邦投票通過即可生效的決議。(每個邦的投票并非是完全同步的,一旦有8個邦通過了,剩下的邦就會感受到壓力,傾向于投票通過。而麥迪遜在投票前已計算過7-8個邦通過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最后,他在起初不情愿的情況下,后期又主動促成了憲法的修正法案(因為主導修正法案可以避免對憲法進行第二次投票決議),該法案于1789年9月在聯邦議會獲得通過。
至此,一個“穩固”的新政治體宣告誕生,盡管華盛頓本人非常不情愿,但他還是被推選為第一任總統。
我原本是抱著抄答案的心態打開這本書的,但實際上最終看到的是一本錯題集。
事實證明250年前的美國人還沒有準備好“以民主的方式”建立起一個新的國家。當時的美國人受限于交通與信息技術,只可能對自己邦的范圍內的事物作出反應,“國家”這個概念實在太虛幻了。
他們打獨立戰爭是因為他們要給英國人交稅,但卻得不到英國政府任何的行政支持。對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建立聯合政府的唯一目的,就是把白眼狼趕出去,統一不統一回頭再說。
實際上他們甚至連給華盛頓的軍隊提供資金及物質支持的義務都想賴掉。
財務危機代表的是國家對內沒有公信力,外交危機代表的是國家對外沒有公信力,這個時期的美國無異于走在刀山上,步履維艱。
最終,歷史的進程有些諷刺地被一小批有遠見的政治精英們向前推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什么今天所謂“民主”的影子。
不過在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在復雜問題中,我們需要有“妥協”的智慧。比如麥迪遜在新的憲法里,回避掉了“奴隸問題”,眾議院席位是按“自由人人數之和,排除未被征稅的印第安人,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來分配的。按照這一條,奴隸只獲得了3/5的政治權力。但正如文中所說的,保證權力的前提是先有一個有力的政府,如果政府沒有執行力,條例再漂亮也無濟于事。當然妥協終究也只是妥協,南北戰爭的隱患,在當時實際已經埋下了。
這篇文章非常的難寫,因為作者是基于每個人物的故事來敘述的,而我卻試圖從事態發展的順序來寫。最終的成文只能算姑且滿意吧。
閱讀此書讓我感到自己過去的政治課都真的是白上了。我之前根本不理解憲法是什么,議會是什么,一個政治體究竟在什么情況下才算真正成立。
缺的課還要以后慢慢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