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喊了多年的口號,最終結果如何呢?恐怕是不盡如人意。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作為老師,古語說的這三項落實得如何!恐怕也是不盡如人意。
就拿學生之間發生小摩擦這樣的小問題來說。放到以前,我可能就是重點在于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最終互相道歉收場。一件小事告一段落,再接著去應對其他類似的小問題。而且,班級里發生摩擦的總是那么幾個同學,或者說班級里一部分同學“中獎率”比較高,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因為沒有學會,每次遇到問題都用錯誤的方式來解決。一件事情學會之前,都會受這件事的困擾。
周一我的第一節課之前,班里發生一件小沖突,圍繞這件事,我跟學生們討論,遇到被欺負,應該怎么解決。遇到被欺負或者其他困難,最后討論的結果總結成三條:
一是先讓自己冷靜,大腦清醒才可以想出好的應對方法,可以通過深呼吸。
二是想出至少兩種方法,這樣可以選擇更好的那一種來應對。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讓自己想出越來越多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更接近最優解。
三是學會跟別人理論,從氣勢上不能輸給對方。而且,如果打架不可避免,又打不過人家,一定要跑,還要跑得快。
有學生提出,如果跑不過人家怎么辦,那不還是挨打?打不過人家,又跑不過人家,這確實是一個問題,自然界中可以找到解決方法。兔子和狼,狼追兔子,兔子就得拼命跑,跑得過就可以活命,跑不過就得丟了性命。所以,打不過就一定得跑得過,通過訓練,讓自己跑得快。
希望我教書育人的能力也能在這樣不斷反思不斷摸索中逐漸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