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提到“我認為”這三個字,我們很容易把“我認為”這三個字就當成這個世界的全部,當成看待這個世界的真理。
之前思考說,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認為的世界,不是大家的世界,我們每個個體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就構成了這個世界每個人“我認為”的樣子。
我們從學習的視角望過去,每個人都有他的優缺點,我們從機會的視角望過去,每個人的需求就是我們連接交換的機會。我們觀察世界的視角維度的多少,也就構成了我們看待世界的豐富程度。
最近,跟同事交流,經常碰到同事提到“我認為”這三個字,在沒有調查沒有提前準備的情況下就給出“我認為”的結論。
我就提醒說,“我認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形成“我認為”的結論根基是什么?
例如我們討論一個用戶的需求,就不需要我認為,直接一點就是形成溝通模型,直接跟用戶確認。同樣,判斷很多事情是否靠譜,如果沒有歷史經驗借鑒,也就不要片面的用“我認為”的認知視角判斷,直接去尋找那些有過經驗,專業的人交流溝通,再形成新的結論也許就會比直接的“我認為”靠譜。
因此,我就跟同事做了一個溝通模型,少用我認為,多用溝通的實踐經驗,數據,來做信息輸入,并因此展開思考再形成對對方有需要的結論,這樣就會避免掉入每個人因為認知視角偏差而造成的結論扭曲。
我們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認為的結論,通常都是看到的越少,自認為安全感越高,但往往因為看到的少,問題發現的也少,最終在大量的問題盲區中決策失敗。
認知的前提是無知,如果我們上來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我認為”,也許就已經把對于這個事情的新認知輸入關閉了,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無法提取準備更加專業客戶的吸血,從而就輸入不了更加有效的信息。
對于一件事情,學會坦然的認同客觀專業信息了解比自己假設認為要有效的多,才會讓自己產生求知的心態,才會讓自己形成新的視角認知。
自己一直在告訴自己,告訴團隊,我們內心要開辟一塊空間,建立一個新的概念:“認知盲區”。
時刻告誡自己,我們判斷任何事物,自己都不可能360度無死角的看全面,理解全面。因此自己的決策和判斷也就必然存在”信息盲區“,在做任何”我認為“的判斷和結論之前,都從內心自我辯論一遍,這個結論的形成,自己是輸入了多少視角維度的有效信息形成的結論還是自己臆想可以尋找存在感的我認為結論。認知和無知便在這一念只差。
我們進化形成的習慣,總是希望自己要在群體中找存在感,因此通過發表“我認為”的個人觀點來表現存在感是一種本能,但是這種本能的實現方法卻是可以后天練習形成的,是用臆想的“我認為”來表現存在感? 還是? 提前準備數據信息并經過思考加工形成的結論更有存在感,這會在時效性上會大不相同。一個是可以用來交換價值的存在感,一個是曇花一現的存在感。
這個世界就是你認真一點,世界就會對待你真誠一點,多點角度,多點準備,多點無知,收獲的就會是更持久的認知復利,形成更加多維的世界觀察視角。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