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要說的是,從物質屬性的角度,記憶粒子是怎樣去識別現在,將來和過去的,既然我們所有的思想行為都是以記憶為載體的,那對于腦部形成的記憶軌跡和痕跡,當記憶粒子在運動的時候,它是怎么區分現在過去和將來呢,前篇說到,我們沒有本質上的現在,那這里著重說說過去和將來。這里區分兩部分,一是我們對過去的劃分,我們的記憶那么多,如何區分時間順序呢,如何排列先后呢?二是過去和將來的劃分,既然都是記憶粒子的運動,我們怎么區分將來和過去呢?你從哲學層面很容易回答,已經發生的不就是過去的,還沒發生就是將來,但我們的大腦怎么區分哪些是過去哪些是將來呢?
首先,我們如何判斷一個行為是過去的另一個行為呢?我們的大腦有兩類判斷方式,一類是,粒子記錄的痕跡帶電量的多少,由于剛過去產生的電量更多,所以當記憶粒子游走過該痕跡時,腦部會認為其剛發生,而根據電量的大小,我們就能知道這件事是否剛發生,與另一件事比較誰先誰后,當然,通過電量判斷時間的先后是人的自然屬性,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事情其實過去更久,但我們恍如昨天,因為兩個原因,一是這件事在記憶粒子刻錄記憶時,由于強度大,導致這個痕跡的某些物質帶電量更多,二是某件事你經常回憶,記憶粒子不斷給該痕跡補充電量;第二類是,人的記憶實在太多了,對于過去已經發生太久的事情,由于痕跡的某種物質帶電量下降,這些記憶的電量都相差不多,這時我們無法靠電量強度識別過去的時間順序了,于是我們有了第二類判斷的東西,依靠的是參照物,這個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而是一種社會屬性,是通過人類知識形成的,是一種哲學形態,這里我們稱它為時間類事物,最直接的是人類定義的時間,比如年月日時分秒,其次是最常用的,運動的物質行為,即運動形態的前后(某種意義上,前面的直接定義也屬于運動類),通過相對的運動,才會有時間的概念,而人類聰明的是,我們在記錄這件事的時候,會打上一個時間標簽,于是間接通過這個標簽識別先后。
我們對于過去和將來的區分識別,也需要時間類參照物。比如說我們今天早上起床和明天早上起床,分別是怎樣的,但對于記憶粒子來說,都是游走到早上的太陽和床的情景的記憶痕跡和軌跡,那他怎么區分今天是過去,而明天是將來呢?其實這還是涉及人生意義中關于人類存在的本質問題,我們通過預期,只產生了思想,并在這個思想加了一個以現在的參照物,即最接近過去的變化運動,這個參照物之后的定義為將來,當然,對于將來,也有長短之分,這個也以運動為標準(這個運動是過去形成在記憶的),所以從大腦運行的本質來說,我們是活在過去的。
我們喜歡區分多維空間,所以記憶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多維空間。
我們再來舉一些有趣的例子:
? 如何區分過去和將來呢?看似簡單,其實非常復雜,通過在記憶打上標簽,一個是發生了的,一個是沒發生,人對于過去是有參照物的,你一定使用某種物質作為參照物,通過這個參照物,標識某種行為或者東西是否屬于過去還是將來,我們最常用的是鐘表時間,大自然變化等等,那我們復雜一點,你任意舉起一只手左右緩慢搖擺,當手搖到左邊,你說這是現在,然后將來是搖到右邊,當搖到右邊,你這時的現在是右邊,過去是左邊,將來也是左邊,麻煩來了,因為這是個重復東西,大腦怎么區分過去,現在和將來呢?
? ? 再舉例,你不認識任何東西,不認識數字,不接受過教育,然后你住在一間空無一物的屋子里,沒有任何變化的參照物,比如時鐘,比如植物等,你動作單一,你在睡覺前回憶今天的一天生活,這是過去,然后設想明天的生活和今天一樣的,這是將來,果然,你明天的生活和設想的一樣,然后晚上睡覺時又設想明天的生活,記住這里沒有鐘表,你也不會數數,關著窗并且一直開著燈,每天接觸的外界都一樣,那你這時就沒有過去將來的概念了,即我們常說的時空錯亂。但真正的現實你不會這樣,因為即使沒有外界的照物,只要你一個動作不同,就是參照物了,比如你今天走到房間的角落,這時你立刻會想到,昨天我沒有走到這個角落,你還會以睡前和睡后為區分,比如我剛醒,雖然我看到的一切總是一樣,但你會說,我睡覺前也是這樣,那睡覺就是你區分過去和將來的參照物了。 ? ? 我們也有缺失參照物的時候,最常見的就是你忘記剛的動作是否已經做過了,我們雖然有時管他叫健忘,其實這和健忘本質不同,比如你走出來,忘記剛才是否鎖門了,一種是你忘記了,直接回去再鎖,這是健忘,一種是你懷疑是否鎖了,你對鎖門的那個動作有錯亂了,是否鎖門這個東西只是一個預想呢,即沒鎖,還是一個過去呢,即已經鎖了,你分不清了,通常這個情況是發生在例行的慣性動作,即今天的鎖門記憶和昨天的鎖門記憶沒有形成參照物導致,記住這個參照物可以指任何一個除記憶以外的環境,甚至某種身體激素,即你的情緒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