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
? 前前后后斷斷續續歷時兩個多月總算讀完了林語堂先生這部中長篇小說。
?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夜,以北平一個世家大族為故事的起點,講述戰爭前后從輝煌到衰亡;以姚家公子和丹妮的愛情故事為線索,表現戰時的人物情感變化。
? 崔梅玲(即后來的丹妮)從天津逃至北平姚家投靠羅娜,她的經歷無人知曉。同在一個大院里進進出出,博雅慢慢的就對這位外來女子產生了好感,他對他那沒有愛情婚姻早已厭倦,梅玲的出現讓他的生活重現生機。
? 日軍搜查逃犯,讓這個原本平靜的的院子掀起一陣波瀾,由此開始了逃離北平的征途。由于梅玲的特殊身份,她需要立即離開北平以保安全,博雅將梅玲托付于至交老彭照顧,情況突發,老彭帶著梅玲先行逃往上海,一路上梅玲對于老彭這個佛教徒的善與智十分崇尚,他組織救難工作,與難民融為一體。
? 博雅到達上海與梅玲會面,二人以為從此便不再分開。博雅被黑社會老大監視,為通知丹妮(此時梅玲稱丹妮)離開上,他原本讓歌女香云通知,卻不想被丹妮誤會,丹妮含恨離開上海,與老彭在漢口開展救難工作,在漢口她親眼目睹了生命的降臨與離去,經歷了難民營的艱苦,在老彭的熏陶下,她學習佛經,參悟“業”的法則。
? 博雅的來信與解釋使丹妮重新燃起了對愛情的希冀,卻發現也對老彭產生了微妙的感情。博雅答應他到漢口就結婚,而丹妮卻開始猶豫了,她覺得老彭的樸實與思想的高度才是她想要的。但老彭絕不會做出對不起朋友的事,于是老彭離開了漢口。老彭走后萍萍的死,陳大娘見到兒子后的離去,日軍轟炸難民營的經歷讓丹妮更加希望此時有老彭的幫助,幫她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卻在此時傳來老彭生病的消息,于是她借口去了鄭州找老彭,在病榻前,丹妮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說出了對老彭的愛,老彭依然拒絕。
? 博雅到漢口知道丹妮去了鄭州,于是也轉程鄭州,三人相會后不久博雅便已發覺丹妮愛上了老彭。在戰地博雅為掩護丹妮與十二個日本兵展開槍戰不幸犧牲,其實這是博雅做出的選擇,在他未寄出的信中知道,他早已覺得配不上丹妮,丹妮后悔已晚。回到漢口她與博雅的靈位成親,結束了故事。
人物分析:
丹妮這個人,她是有著大愛的人。隨著小說情節的展開,她從一開始的感傷身世,顧影自憐,轉變成一個博愛之人。讓她做出這種由小愛到大愛的改變的理由大半都來自于老彭,這個對她來說亦師亦友亦情人亦父親的人。她的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三個人是她的母親,博雅,還有老彭。母親給了她生命,教會她認字;博雅讓她重新認識到愛情的滋味;老彭讓她的靈魂得到了升華。動蕩的時局之中,每個人都像暴風雨中的葉子,隨時可能隨風而逝。在她還是梅玲時,博雅只是愛上了她的外表,而不是內在(雖然她的思想在抵達漢口收容難民時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然而當博雅真正的能了解她的內心時,一切都太遲了。鳳凰誓言猶在耳,而當初許下它的人卻已不在了,兩段紅綢布也已燒毀了一條。博雅是犧牲了自己去成全了老彭和丹妮的,在博雅心中,最愛的應該還是親王府里的梅玲吧。
老彭,他雖沒有博雅那般對戰略感興趣,但他關注的卻是戰時螻蟻般的苦難百姓,他是一個對生活看得很開的人。自稱是佛徒,以為自己能超脫出來跟佛堂中的佛像一樣俯瞰眾生,但似乎也擺脫不了紅塵俗世的羈絆,他對丹妮的愛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最后他是矛盾的。朋友之誼與自己的愛情孰輕孰重,到最后,也以博雅之死和丹妮守寡有了論斷。愛而不得,確實苦。
戰局之中,每個人都是飄搖的浮萍,那些生命,在敵人的鐵蹄,饑餓,疾病面前,如螻蟻般被踐踏,留下的,只是響徹荒野的哀嚎。鮮血染紅了長江水,親人難聚,骨肉分離,天底下最悲哀的事情莫過于此了吧。在罪惡的戰爭面前,個人的愛情、命運仿佛也不算什么了。但在這種灰暗的時候還是有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