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學期伊始,例行的家長會如期舉行。一個個家長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仿佛是成年的一群學生,靜靜地傾聽著老師們的教誨。
老師們介紹了學期課程安排和教學目標,同時也不同以往,除了真誠地分享很多關于教育的想法和建議,同時還拋給了家長們一道需要認真思考的選擇題:對于自己的孩子,家長的目標究竟是什么?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或者就“放羊”式地毫無目標要求?
——如果選擇素質教育,就意味著孩子不光是成績好,更多的是身心和知識的全面發展。老師說,要素質教育,父母就一定要付出更多,老師所能做的只是十分之三,另外的十分之七必須依靠家庭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時間和精力,都是家長在素質教育目標中所必須加倍付出的。(我覺得其實還有能力,家長的能力和投入決定了孩子素質教育的輸入高度)
——如果選擇應試教育,那么基本上就不會到這所學校里來了。我們所在的這所學校,正是以校長呼吁的“素質教育”為宗旨,以“反應試”教育為日常教學目標。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家長,或許可以將孩子完全交給培優機構和學校,自身所參與教育的時間將會大大減少。
——“放羊”式的教育,就是對孩子的學習沒有什么要求,只要孩子能夠快樂地玩、快樂地上學,成績多少、知識多少并不在家長關注的范圍之內,家長可以完全不用支付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孩子教育。
老師們希望家長可以明確和具體化自己對孩子的目標和要求,以便老師們可以更有針對性更有目的性地“因材施教”。而選擇不同的教育目標,是需要父母不同的付出過程的。
看似很簡單的一道選擇題。似乎誰都更喜歡也希望孩子得到的是素質教育。
曾經看過一篇關于北京某所小學的文章,我們都很羨慕里面那些可以自由研究蘇軾、研究自己感興趣課題的孩子們,那是多么理想的一種教育方式,孩子可以在專注的興趣學習和課堂中快樂遨游,自由飛翔在知識的天空,而不需要每天重復面對做不完的作業和卷子的生活,不需要一周七天要么坐在學校教室要么坐在培優教室里的生活......
可是大多數的孩子沒有他們那顯赫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高校教授或講師。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素質教育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最起碼很多家庭給不到這樣的條件和底氣。
02
即使是在這樣一所特別的學校里,一個班里的孩子并不多,但家長的選擇和訴求卻依然是各不相同的。而通常教育的所謂家庭目標自然也跟父母自身的教育水平以及社會地位不同而千差萬別。
有的家長是高校教授或講師,自然更注重于孩子的全面培養和知識的汲取,他們也有足夠的施教水平,也能更多地給予孩子廣博學識的學習機會和影響。所謂的“起跑線”,不是名校,不是從幾歲開始學習,而是什么樣的父母。
有的家長自己并沒有多高的學歷,所以對孩子也許就沒有那么高的要求,至于要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也并沒有清晰的目標。孩子的表現和學習狀態,更多的取決于學校老師的影響和自身的意識與興趣。
介于兩者之間的家長,或許有著普遍的學歷,也有著普遍的“望兒成材”的愿望。然而說到清晰的教育目標,卻也是這普遍的家長普遍迷茫和困惑的思考。
我就是這“迷惘”中的家長之一。
其實目標還是有的,我們當然不希望走應試教育道路,素質教育也當然是我們渴望和一直努力的。然而說到特別具體的目標——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怎樣的人,還真的有點迷茫……確切說,應該是我覺得做為父母,根本就沒有辦法去為孩子的人生和未來畫出一張藍圖,并且指定它的走向和結果。當然,有一個目標是可以明確的:那就是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教育過程里始終陪伴、始終支持、始終不遺余力。
03
小時候的我們,沒有這么多的選擇,父母也完全不用糾結于任何選擇和進行任何關于教育的思考。
那時候的父母,辛苦勞作,他們考慮的,基本上只是如何養大幾個孩子,至于教育,那完全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而孩子的出路和未來,只有通過考試和分數去得到。
時代在變化,教育也在變化,只是社會的目光沒怎么變。
時代的進步和開放,給予了人類更豐厚的物質、更廣闊的信息和更多的選擇與自由。
教育的變化是學校可以更多樣化,專業可以更具體化,人們的選擇和升學可以更自由一點。
而社會的目光,似乎并無太大變化,仍然以學歷和名校為主流,仍然毫無違和感地鼓勵和倡導著應試教育,仍然告訴大多數的人一個以分數論高低的“英雄論”。
所以,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遇到社會的目光和篩選,該如何抉擇?
04
無疑,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可和推崇素質教育,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做既高分又高能還高素質的綜合人才。
可是,素質如何在孩子的學期末成績里體現?如何在老師的工作職稱評定里體現?老師們要獎金要職稱要進步,沒有具體可衡量的分數,如何鑒定?
所以,分數依舊是一個普遍需要的結果。或者我們應該說, 所謂的素質教育,同樣也包含了分數,只是分數不是它全部的含義,而這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比較明顯的區別吧。
這么一來,學校和老師的作用明顯是不夠的,起碼對于素質教育來說一個老師要應對幾十個學生甚至更多,確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也因此,素質教育的重擔,最終還是回到了家長的肩膀上。
我有時候會想不清我到底想要我的孩子怎樣。因為大的方向和目標都是模糊的,只是簡單地會想到她將來應該上個大學,她應該有獨立生活和交際的能力,她應該有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
而現在,只有付出,只有專注每一天的過程和努力,至于結果和目標,或者說能達到的結果,我還真的越來越覺得不敢隨意斷言。目標其實是我的,而結果是孩子的,我只能努力過程,卻不能控制結果。
而孩子自己對于目標這樣的預設,通常都是很具體的事項:比如說她這個學期某科希望拿多少分,要做到不遲到和好好吃飯,要堅持閱讀的習慣和不看電視,要學會自己做更多的美食……
05
是的,大目標和方向當然是父母的責任,也必須由父母來擔起。
面對社會主流和內心的渴望,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勇氣去特立獨行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父母的選擇很多時候是基于自身的經歷和認識,還有自身的訴求,孩子只是承受父母選擇的載體。
越來越多的教育文章在呼吁父母不做孩子的統治者和決策者,要尊重孩子,因為孩子的未來和人生不應由父母來框架,父母要做的只是陪伴和引導,讓孩子的內力覺醒,讓孩子自己去決定和選擇屬于他/她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可是我們又要尊重孩子,又要做出清晰的培養目標,我們家長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可以為孩子畫出一道皆大歡喜的未來之路?
到最后或許更多的目標僅僅是父母妥協了社會和學校的結果,而孩子依然是承載父母愿望和夢想的一葉扁舟。
我不是不可以具體、并且量化教育目標,只是我不想用具體的數字來框住了我們的生活,如果只是為了達到學科怎樣的分數而制定目標,那么這和應試教育又有何分別?既然沒有那么多分別,我們又為何來到這所我們認為有著尊重和自由的學校?
我的浮想聯翩,其實是我內心的彷徨和迷茫。我們也認真地寫了很多這個學期的訴求:我們希望可以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我們希望可以改進一些不足的地方,能夠更專心在學習和閱讀更多的書籍上面……
可是班主任說我們的訴求太寬泛,沒有具體到學科上面,沒有寫清楚每門學科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老師說班里僅僅有三位學生的家長訴求里有提到和具體寫了學科的目標。
我又迷糊了,學科的目標該如何制定?學校以前一直不支持并反對家長提分數,說分數并不重要,然而我的理解是如果學科的目標不以分數為評定,又該如何說達到怎樣的目標?比如數學,學會了哪些內容?怎樣謂之學會了、掌握了?怎樣評定英文這樣的學科她達到了要求和目標?
所以,愚鈍的我,再次茫然了……
06
我的思緒繼續飄飛。
看起來應試教育更合社會主流趨勢,家長無需拔高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并且付出更多的時間與代價來進行素質教育,只需要把孩子交給培優機構和學校,自己便可輕松不少。對于有心無力或者有力卻無時間的父母來說,似乎也只能如此選擇,或者“放羊”,不做要求。
可事實又并非如此。往往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的,又是焦慮的,既希望孩子能夠得到一個快樂的童年和學習,又擔心著孩子在高壓的社會應試環境里落后于人,于是矛盾糾結之下,最后無可奈何也加入到培優的隊伍里去。
如果不想成為一個陪著孩子培優忙碌的家長,那么選擇素質教育嗎?可現在老師也坦誠布公了,言下之意就是——想要素質教育,想要一個優秀的孩子,家長就得拼,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老師,所能做的并不是很多。
我不排斥老師的說法,也承認老師說的都是事實。是呀,孩子的根確實在家庭,孩子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主要也在家庭,我們家長無法推卸和轉移這樣的責任和義務,并且這樣的努力和希望也是自己的訴求。
只是,這么一來,讓我感覺總又有點像拼家長了……
家長自身厲害的水平高的,自然孩子就會收獲更多,也更得方法。而家長有心無力的,就只能順其自然,這是否就意味著有學校無學校差距本就拉開了?而如果主要的作用都在家長身上,那么選擇什么樣的學校到底又還有多大的差別?
07
面對教育,越來越多的父母進入了焦慮之中。或許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沒有辦法也不可能選擇別的,也就不需要焦慮和思考,只需要一心跟隨和適應就好。
每一個為孩子做出選擇的父母,其實都是希望孩子好的。只是做為家長,在殘酷的現實里面,有太多的無奈和限制,想要得到更好的就得加倍付出,盡管拼盡全力拼到溺水也不能確保結果如期,但為了孩子,總還是會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無論是選擇素質教育、應試教育還是“快樂”教育,做為家長,依然有不可推卸的監管和引導責任,這一點毋庸置疑。而其實無論如何選擇,都不應該成為父母逃避自身教育責任的理由或借口。
而我也相信,無論是否可以有清晰的每一個目標,只要在過程里面做到了最大的努力,結果自然不會大失所望!
所以,我告訴自己,我只需要繼續努力,其他的——
順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