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年曹操,他是一個“游俠”
公元155年,也就是東漢桓帝永壽元年,在當時沛國的譙縣,有一個小男孩出生了,名叫阿瞞,大名叫曹操,字孟德。
曹操的祖父叫曹騰,小時候因為家里窮,為了討生活就凈身入宮做了一名小太監。后來經過努力,成為了漢朝的五朝元老,但他依舊是一個資深的官宦。
后來曹騰收養了一個干兒子叫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親。按理說,曹操的家族是非常富有而又有權勢的。
但是在東漢末年,門第觀念非常強,曹操生于一個宦官之家,屬于出身卑微,經常被人看不起。宦官之后的身份一直給曹操留下了心理陰影。
東漢末年,貴族子弟主要學習儒家經典,都被培養為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君子。而曹操的爺爺是宦官,屬于暴發戶,沒文化,哪里懂得什么儒家、法家?
所以小時候的曹操就是個沒有人去好好教化的野蠻孩子。但是他很聰明,除了習武,也酷愛讀書。
少年曹操什么書都看,包括兵書戰策、史書雜傳、諸子百家等等。尤其喜歡法家和兵家的著作,使他從小就學會了權變之術。所以陳壽的《三國志》記載曹操“少機警,有權術”。
少年時的曹操經常偷雞摸狗、大錯小錯不斷,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也干一些違反法律的事,東漢末年這類小人物在社會上被人貶稱為“游俠”。所以,曹操就是一個游俠。
歷史讓我們看到,一旦亂世來臨,平時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往往率先被時代淘汰,不能夠適應時代的劇變。而恰恰是曹操這種小人物可以抓住時代所賜予的機遇,迅速適應時代發生的劇變,從而成就自我。
2
橋玄慧眼識曹操
東漢末年有個著名人物,就是太尉橋玄。當時的太尉一職,就是相當于現在的三軍總司令。
雖然曹操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甚至胡作非為,但在喬玄看來,曹操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紈绔子弟。
橋玄看曹操有兩大優點:一是曹操才藝過人,文章寫得好,是當文學家的料;二是曹操喜歡看兵書,武功也好,以后是個干大事的料。
據《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曹操因聽聞宦官頭目張讓聚斂有億萬家財,便只身闖府探看究竟,不料被家丁圍困,曹操揮舞雙戟殺出重圍,飛身越墻揚長而去。
橋玄認為,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又很狡猾,可以在亂世之中平定天下,于是他認定曹操是個難得的人才。
于是橋玄找到20歲的曹操說,我們現在遇到的是一個亂世,亂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將來平定天下的人,我橋某已經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孫就托付給你了。
事實證明,橋玄沒有看錯人。
建安七年( 202 年),曹操率軍駐扎在家鄉譙縣,想起已經故去的恩師橋玄,悲傷不已。他北望橋玄的故鄉,寫下祭文《祀故太尉橋玄文》,“士死知己,懷此無忘”,表達他永遠感念橋玄的知遇恩德。
3
青年曹操求得美名“奸雄”
東漢末年有一個風氣,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人物,要出人頭地,想進入上流社會,必須有著名的人物評論家來做一個評論,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
就像現在的某些作者寫一本書,如果能請一個社會公認的大牛為書做序,并且能拉幾個名人寫幾句書評印在圖書的封面上,立即就被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書,于是就大賣,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汝南名士許劭,就是東漢末年這樣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評論家。
《辭海》中對許劭的評價是:有名于世,喜評論人物。史書上稱贊他“少峻好名,好人倫”。由于他學識深通,崇尚品節,因而為當時的社會大眾所敬重愛戴。
據說,許劭對人物的評論公正而又準確,官府往往依據其評價選用或是謫貶官員。每個月初的初一,許劭就要對當時的人物發表一次評論,就像我們現在召開新聞發布會一樣,他的評論就代表著權威,萬眾矚目。
橋玄就跟曹操說,你曹操雖博覽群書,鉆研兵法,又廣交志士,但是你想要進入上流社會,出人頭地,你一定要得到許劭的評語。
青年曹操心有大志向,早就為能干一番大事業做準備,于是他就備了厚禮,登門拜訪許劭。
許劭已聽說過曹操獨闖張讓宅院之事,也曾風聞曹操““少機警,有權術,而又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又傳揚他“飛鷹走狗,游蕩無度”。
史書記載許劭“卑其人而不肯對”,許劭自是不愿意給這個無名的小人物臉上貼金的,這樣會貶低自己的身價。
曹操因出身不好,心里本來就有點自卑,見許劭德高望重的名士也如此輕視自己,心里自然很不痛快。再三請求無效的情況下,難免口出威脅之言。
許劭也不是傻瓜,好漢不吃眼前虧,在很無奈的情況下,為了快點把曹操打發走,終于從牙縫里蹦出幾個字來評價曹操。
《后漢書.許劭列傳》記載,許劭的原話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武帝紀》里的記載卻不同:(許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至于許劭對曹操說出這樣的評語,人們有這樣的解釋:
第一種是許劭認為曹操如果在盛世的話,也許能夠成為一個能臣。反之,如果在亂世的話,那就他就是一個奸臣。
另一種就是許劭認為曹操如果治理天下的話,那就是能臣;如果是擾亂天下,那就是奸雄。
或許在曹操看來,能被許劭稱為“雄”,已經是極高的評價了。至于“奸”,不就是奸詐么。
曹操熟讀兵書,《孫子兵法》講“兵不厭詐,慈不養兵”,我曹操以后是個要干大事的人,也少不了用大謀略,做個“奸雄”也沒有什么不妥。
曹操對自己“奸雄”的評價甚為滿意,哈哈大笑而去。自此,曹操這個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有了一個身份標簽“奸雄”。
4
一個偉大的小說家要寫“奸雄”
元末明初,有一個小說家叫“羅貫中”,他所生活的年代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人民流離失所。
羅貫中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并希望結束動蕩造成的悲慘局面。
由此,羅貫中開始構思創作《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部小說竟能成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在羅貫中寫書之前的歷史記載中,曹操都是逆賊的形象,而劉備則是皇家正統。因為在封建王朝,皇權最高,再加上犯上作亂的人是為不忠,是與儒家思想相違背的!
既然要寫小說,勢必典型人物要有對立沖突,羅貫中受封建忠君思想的影響,必須要擁劉反曹。羅貫中如果把曹操寫的太好,估計當朝的皇帝朱元璋及其子孫也不會放過他,誅十族都有可能。
再者,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年代之一,所謂人心思漢,都羨慕當年的美好生活。所以羅貫中在構思如何寫這部小說時,把蜀漢定位為正統,也是順應民心。
羅貫中在小說中塑造曹操這個人物時,參閱了相關的正史、野史,又參考了國史《后漢書》與《三國志》許劭對曹操的評論。他在《三國演義》第一回就借了許劭給曹操的身份標簽:“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自此,“奸雄”,也就成為曹操在這部小說中的身份主線,也因為《三國演義》這部作品,“奸雄”正式成為了曹操形象的代名詞。
5
你罵曹操是“奸雄”,那是未懂羅貫中
歷代很多人都因為《三國演義》中刻畫的曹操奸詐、殘暴,大罵他是“奸雄”。
有些人對曹操有如此大的偏見,一個主要原因是他誤殺恩人呂伯奢之后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
而這句話在正史中是沒有這種記載的,是作者羅貫中為了塑造曹操的人物形象特征,加以杜撰演繹的。
當然,這也不是羅貫中存心或者惡意丑化曹操的形象,只是他寫小說時創作發揮的需要。
羅貫中在小說中寫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原因時,這樣說到:“推其致亂之由,殆始于桓、靈二帝”。
可見,羅貫中是清楚的,以后的諸侯并起割據,董卓乘機亂世,責任均不在曹操。相反,曹操是以平亂世的身份轉戰中原。后來的魏、蜀、吳三國之爭,造成社會動蕩,其責任也不全在曹操。
曹操是始終維護統一的,他先有統一北方的功勞,后立志統一全國,由于諸葛亮出山,干擾了曹操的統一計劃,并把社會搞得更不安寧了,才有了三國幾十年的亂世。
值得注意的是,羅貫中在借鑒許邵的“奸雄”這一評語之前,先寫了兩個人的贊語。一是橋玄,謂操曰:“天下亂世,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子?”二是南陽名士何順見操言:“漢室將亡、安下者,必此人也。”
我們把許劭的評價“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同前二者聯系起來看,其實都是贊揚曹操的意思,只是三人的贊揚一個比一個拔高,語言更凝練。顯然,羅貫中小說中的“奸雄”,是一種隱晦的贊揚。
在羅貫中看來,在政治、軍事斗爭中,“奸詐”是保護自己、戰勝敵人的法寶。使用“奸詐”手段展開斗爭,并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相反,正是一個統帥大謀略大智慧的體現。
所以,羅貫中筆下曹操的“奸”,為了表現曹操的足智多謀。
“奸詐”屬于一種斗爭的策略,能夠運用的好的,絕不是一般人。
曹操是東漢末年政治、軍事斗爭的強者,在群雄割據,紛繁復雜的斗爭中,他能立于不敗之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具備“奸雄”的特征。
因此“奸雄”一詞,羅貫中用之,并非要貶低曹操,隱含的主要成分都在贊揚曹操是令人欽佩的英雄人物。
我們理解許邵的“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兩句話,“能臣”是肯定曹操有治世的本事,“奸雄”則是曹操這位具有特殊性格的英雄,在出世的時代背景下的性格特征。
最終魏滅了蜀、吳,一統天下,證實了曹操的治世之能,也是贊曹的佐證。
至于曹操玩弄權術、濫殺無辜,則是曹操在那個封建年代所擁有的權力使然。若無權力,就談不上玩弄權術;若無權力,他更不可能濫殺無辜。
東漢末年,正逢亂世,群雄逐鹿,互相絞殺,殺人則是英雄的立身之本。如果曹操真的是屬于殺伐成性的無道暴君,又怎會有那么多謀臣名將去投靠他呢。
黃宗羲在《原君》寫道:“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說天下難道就是某一人某一姓的天下嗎?
這是對封建君主專制的否定,它告訴人們要打破這種傳統觀念,取消世襲制,有能力者,都可以當皇帝,這才是順乎自然法則。曹操的“篡漢”,在行為上也都是合乎道義的。
從對國“忠”與“不忠 ”看曹操,也不能認為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一個對國不忠的“亂臣賊子”。
在《三國演義》全書中,羅貫中更是通過對曹操“十德”、“十能”的描寫,充滿了對曹操的贊美之情,為世人再現了一個能勝任偉業的能臣、雄杰形象。
魯迅先生在看完《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后,評價曹操時這樣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由于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時,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進行了再發揮,進行夸張、美化、丑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
另一方面,也是羅貫中根據他寫作時,對應到他所在的明朝社會實際情況,對以曹操為典型的人物進一步進行了夸張、美化、丑化等等。
只能說,羅貫中作為一個偉大的小說家,他筆下的曹操復雜的人物形象刻畫的太成功了,以致于千百年來,人們圍繞著曹操“奸雄”這一話題,爭論不休。
如果你熟讀《三國演義》,用歷史大視野來看小說中的曹操這個人物,作者羅貫中真正要刻畫的,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大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青風若凡曰:如果**你罵曹操是“奸雄”,因你未懂羅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