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微信微博有了收藏的這個功能,好像隨手刷出點什么,看到但凡有用的東西,又不想點開的時候,就會順手收藏。現在打開一看,都是“中國4A廣告公司圖譜、設計師一定要懂的4個構圖原則、送給設計師10張設計圖”等等攻略貼,劃了一下,好像什么都沒有打開過。
以前看到有價值的東西,還會一一打開看看,現在呢,看到的東西常常連打開的時間都沒有,就想著收藏,之后開看,這個之后就是無限的延遲延期,再也沒有打開過。
什么時候開始被這種收藏綁架的呢,是開始覺得后來有無限的時間,又無限拖延之后。收藏背后的從未讀過隱藏的是時間難以規劃和各種重度拖延。想起來才覺得知識累計,太多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引申到生活中的片刻和習慣,好像這種延遲是常態。你總是為自己找了很多的機會和借口,比如明天完成,抽空就看。這種不緊不慢的閑適和總覺得未來可期,也讓許多你原該去學習的東西,成為舊日繁花。
然后在某年某月某日,你突然想起來,我曾經收過這個標題的干貨,內容是什么好像忘了,現在用的上,趕緊找找去。在收藏夾翻騰了半天,幸運的話如愿以償,不幸的話滿地鴨毛。
微信的收藏可供內核大概是1.07GB,快去看看你存的那些干貨,真正多少存在你的腦子里,你的心里。更不說微博上漫天漫地的消息。
說起被綁架的微信微博,就想到之前跟著微商師傅學習,常常提到的及時整理和定性標簽。在知識中,如果看到你覺得有用的,可以先抽時間把內容看完,針對其中有用的信息進行記錄整理,吸收到自己的腦海和本子上;同時對于收藏夾,也應該定時分類標簽,將自己收藏的東西分類整理成為不同知識框架的內容,方便在任何時候取用。
只是稍有的幾步,就能讓原來尷尬的收藏夾變的逐漸清晰。可是習慣是時時養成的,并不是一時之間可以改變的。現在讓我突然打開我的收藏夾,去整理里面的內容,我也覺得心亂如麻,不堪入目。因為實在沒有辦法對我收藏的那些內容,進行一個總的歸類。
趁著閑暇,打算咬咬牙調一個時間,從頭到腳一個個打開收藏的鏈接,逐漸進行每一封鏈接的知識吸收,從中列出自己的框架和內容,然后打上他們的標簽,例如“設計干貨”、“運營知識”等等,也許我的收藏夾最后能把我從綁架的狀態釋放出來。不說余話,寫完文章麻溜麻溜的去。
知識爆發時代,我們能夠接收的知識覆蓋量是前人的大幾十倍。知識只有在被內化的時候,才顯示出其給個人帶來的巨大的魅力和能量。如果他只是收藏夾里面的死物,未免太過浪費收藏這個動作和收藏的過程。剖析我的個人時間,并不是忙到連看個書和鏈接的時間都沒有,大多都浪費在刷朋友圈和無趣的微博上面,這樣擠壓了大多數的學習時間。
微信微博被收藏夾綁架,更多的反映出的是個人時間的分配不當和時間管理的缺失。知識從不曾綁架誰,人只會被自己飄曳的欲望綁架。
希望我們明天的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