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unshine
子不教,誰之過 --- 沒有自律原則作為后盾的管教,不會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百度說,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根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布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有人說,自律是一種能力,就是你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緒而讓自己行動的能力。自律有時候表現為一種自我挑戰,當你做出了一個決定時,你一定會朝著目標前進。去建立一個你所能應付得了,但是接近于你的極限的挑戰。
也有人說,真正的自律是一種信仰、一種自省、一種自警、一種素質、一種自愛、一種覺悟。
究竟什么是自律呢,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以至于我翻看了許多關于自律的解釋,依然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并把它詮釋出來。
我不是一個天生的自律者,但是我開始慢慢地去認識它,去追求它。慢慢地發現,自律是一種可以帶動人的情緒,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強大,幸福感更強烈,能夠讓我們積極向上,充滿能量,能夠更好地發現自己的一種力量。
作為媽媽,經常會看到或者聽到許多關于育兒的話題。不管我們是“別人家的父母”,還是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不良的親子關系經常出現甚至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要么爸爸媽媽抱怨自己的娃娃調皮,不好管教;要么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自己。于是乎,改善親子關系也順利地擠進了網絡熱詞。
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在良好夫妻關系的環境下,爸爸媽媽們能夠以身作則,自律自重,就會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
我們來想一個問題:“什么對他來說是最好的?”。這個也只有孩子自己知道。而我們的想當然并不一定能帶給孩子們歡聲笑語。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有了這種覺知,才能更好地處理親子關系,甚至其它的社會關系。
認識自己,可以通過孩子的表現來輕松實現。孩子就如同鏡子一般,時刻都在反射著我們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任性的時候,他發脾氣的時候,他有壞習慣的時候,他不聽話的時候......相信在某個瞬間會從孩子身上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
而其中,有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習慣,就是不能好好說話。能夠好好說話,愉快地和孩子們溝通,聊天,也充分體現了自律的一個方面吧。孩子發脾氣,不好好說話,那么他多半是得益于和他接觸的身邊人這樣對待過他。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困難在于我們往往不能夠從心里真正得認同這個事實。“大人可以大聲吼,可以打小孩,可以發脾氣,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小孩子所以才會向我們發起挑戰。
那么我們就先從學會好好說話來提升自律的這種品格吧。
情景一
“你還在那兒磨蹭什么?都這么晚了,快點!聽見沒有! ”
寫出這么激烈的句子,把我自己嚇了一跳。這么催促著孩子的時候我們或許都有過,責怪或是嫌棄,總之傳遞給寶寶們的是一種負面地情緒。也許時間上并沒有爭取到,反而是疏遠了我們彼此的關系。
如果,我們有這種意識,我們可以嘗試換一種說話方式:“寶寶,我們還有5分鐘就要出門,你是留在家里,還是穿上衣服和媽媽一起出去呢?”。聽到這樣的問話,寶寶會做出一種選擇,并接收到了可以回答的交流語境。而不是方才那樣,無法交流。
【先引導,然后慢慢地養成習慣。】
情景二
“你要學會分享,要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知道嗎?”
這種場景太常見了,孩子的反應要么是拿著自己的玩具走開,不理會其它的小朋友和父母,要么就是很直接的拒絕掉。偶爾也會看到很乖的寶寶懂得去分享。
講真,”分享“這個詞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太能解釋清楚,直接灌輸到孩子的耳朵里恐怕也是無濟于事。如果我們可以換一種說話的方式,“寶寶,這個玩具你玩一會兒,再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以嗎?或者我們給小朋友另外的玩具玩,好不好?"
這樣不但詮釋了分享某方面的含義,也給了寶寶思考的過程。
【最了解孩子的莫過于自己的父母。學會借用肢體動作和簡單化的表達方式,更有助于我們發展良好的親子關系。】
【寶寶接收的信息如果經常是負面的或者是被拋棄的或者是不信任的,就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用這個流行詞”存在感“來形容,他們可能會一直找存在感,卻一直覺得沒有存在感。】
【相反。寶寶如果經常接收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被肯定的或者微笑的鼓勵,他們就會樹立自己的自信心和個人魅力,以及獲得無形中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