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知乎回答:李大錘:為什么北美那么優越的地貌條件卻沒有產生本土的較高級文明?
同步發表于公眾號:Yet Another Thought(joyreadrun)
文中內容小結、發展于《槍炮,病菌與鋼鐵》,圖片亦來源于本書。
問題問的是北美為什么沒有產生本土較高級的文明,其實這個問題還可以問澳大利亞,南美為什么沒有產生較高級的文明。
南美洲、中美洲已經產生了諸如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這樣的比較大規模的帝國組織。但是仍然在歐洲殖民者面前一敗涂地。除了軍事裝備、航海技術、文字文化全面落后外,也出現了來自歐亞大陸的病菌肆無忌憚地在美洲肆虐,而非相反,美洲大陸的病菌擊潰了入侵者。
事實上,『較高級的』文明全部坐落在歐亞大陸。智人從東非走出,最后遷徙到了美洲大陸。甚至東非也沒有憑借先發優勢建立起碾壓其他地區的文明,甚至在殖民時代成為了臭名昭著的『奴隸』源。
公元1532年11月16日 秘魯 卡扎馬哈
(本節不感興趣可以忽略,不影響閱讀,但挺有趣的)
西班牙征服者弗蘭西斯科·皮薩羅帶領了一群168名西班牙士兵(62名騎兵,106名步兵,十幾只很難用的火繩槍)組成的烏合之眾,與距離最近的西班牙部隊(北面160公里之外的巴拿馬)失聯,戰勝了8萬印加帝國軍隊,未傷亡一兵一卒的情況下俘虜了美洲大陸最大、最先進國家的專制君主阿塔瓦爾帕。在獲取了足夠裝滿一個超大房間的黃金的贖金后,皮薩羅違約處死了君主。在獲得增援后,又先后在豪哈、比爾卡蘇阿曼、比爾卡康加和庫斯科四次戰役中大敗印加軍隊,參加這些戰役的西班牙人分別只有80人、30人、110人和40人,每次擊潰的印加軍隊則往往數以萬計。而歐洲大陸帶來的天花的致命傳播不僅導致大規模平民死亡,王室繼承人也無法幸免于難。
分析如何如此懸殊人數差距下獲得的勝利絕非易事。因為,當時歐洲殖民者手中的火槍仍然十分羸弱,士兵們的主要武器還是鋼刀。說殖民者擁有熱兵器對抗冷兵器是無法完全解釋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二者的實力比較,也可以從一個具體的事例出發,揭示不同大洲間文明發展的不平衡的終極原因。
方面 | 西班牙 | 印加帝國 |
---|---|---|
武器 | 鋼刀,鋼制盔甲,馬匹,槍炮。其中,槍的聲響使美洲帝國的士兵遭到了很大驚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棒、青銅棒、石斧、標槍、長矛、弓箭和彈弓,護身軟墊。 武器裝備甚至嚴重落后中世紀歐洲的士兵。護身軟墊完全無法防御鋼刀,而木棒、彈弓完全無法對穿著鋼制盔甲的西班牙士兵產生致命傷害。 |
軍事組織 | 皮薩羅在戰前分了不同的作戰小隊,以親信率領,有明確的戰術任務。通過偵查和經驗做戰術部署。 | 君主一人掌握了全部的指揮權。在君主被俘后,軍隊完全潰散。對軍事行動沒有任何情報。 |
帝國組織 | 良好的統一的政治經濟組織,才有能力組織航海力量和軍事力量建立殖民地。 | 無統一的政治經濟組織,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不同地區組織管理模式不同。 |
經驗與文化 | 大量斗爭經驗通過文字與教育傳達下來,后人通過前人經驗學習軍事、政治知識。通過其他侵略者的知識和提前的偵查、調研,了解清楚了印加帝國的行政結構,內部的矛盾,利用國內矛盾達到自己征服的目的。侵略者互相通過小冊子傳播。膽大、冒險的人去新大陸撈金。 | 身為君主,還有其他高層天真相信西班牙人的承諾,沒有談判和斗爭經驗。多次被利用互相內斗,多次被欺騙。對面對的敵人毫無了解。一個使者看到西班牙人軍隊軍容不整給君主口頭回復說只需要200印第安人就可以搞定。 |
病菌 | 歐洲人攜帶的病菌加速了新大陸文明崩潰的步伐,非常大比例的人口死亡于病菌。 | 當時印加帝國剛剛巨結束內戰,而內戰原因是來源于中美洲傳播來的天花的流行。皮薩羅面對的是分裂非團結一致的帝國。 |
直接的因素就是:完全優勢的軍事裝備,優良的文化傳承的斗爭經驗、軍事經驗,統一的政治經濟組織,攜帶的病菌,帶來了勝利。
為什么這么多的優勢出現在了歐洲或者說是歐亞大陸而非美洲大陸?
《槍炮,病菌與鋼鐵》提出了以下幾點關鍵因素:
- 農業作物的馴化
- 動物的馴化
- 技術傳播與文明交流
- 病菌
農業作物的馴化
[圖片上傳失敗...(image-2c3689-1510412041599)]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最早馴化作物的地點在西南亞的兩河流域中的新月沃地。公元前8500年左右,植物(小麥)在西南亞的新月沃地廣泛地得到馴化。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獨立完成了動物的馴化。
中國(黃河,長江流域)發展出糧食生產幾乎與西南亞一樣早。而美國東部則晚了差不多6000年。其他地區的考古遺址不足以判斷其年份或者是否是獨立發展的。
[圖片上傳失敗...(image-742e25-1510412041599)]
歐亞大陸的作物在歐亞大陸同緯度、同氣候的地區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這有利于各個文明之間互相借鑒農業技術使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
美洲的作物的發現首先就晚了很多。人類最后來到的美洲,而且人類目前仍未發現玉米的馴化的野生祖先。無論是美洲的玉米、還是向日葵等,馴化難度也比小麥類的作物難許多倍。
對于人類部落來講,狩獵采集生活與農業生活二者的選擇絕不像現在的領導人在兩個經濟政策間作抉擇。一個部落可能既從事農業生產,也沒有放棄狩獵采集。農業生活在當時不一定會比狩獵采集優越。作物的馴化是一系列無意識的改變累積而成功的,最終走向農業生產的整體并非有意識的選擇。
據考古學家考證,許多地區最早的農民同被他們取代的狩獵采集的人類相比,身材矮小,營養較差,患嚴重疾病的較多,平均壽命較短。
農業社會在宏觀上確實帶來了生產力的大量提高,人口的迅速增加。當有足夠的余糧供養非農業人員后,社會開始出現了分工,甚至出現了組織機構和官員。
有一些有意思的觀點,《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指出,對個體而言,農業生產帶來了階級和剝削,按照季節固定時節的耕作,大量的農業勞動,還有勞動成果的上繳和家庭壓力,對個體的幸福度來講可能比不過狩獵采集的人。但對于人類種族而言帶來了飛速繁衍的結果,同時對于那些作物的基因來講無疑是最大受益者。
遲到的人類和困難模式的馴化作物導致美洲的人口增長幅度、時間都嚴重落后于歐亞大陸。
另一方面,提到農業就無法不提從事農業生產的牲畜,這就引來了下一個話題:動物的馴化。
動物的馴化
『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稍微改一下,可以對應我們這里的話題:『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卻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可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對于文明的發展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肉食,奶制品,肥料,陸上運輸,農作,軍事突擊。
從印加帝國的例子和人類的戰爭史可以看出,騎馬的騎兵所擁有的機動能力和居高臨下的戰斗力、沖擊力在冷兵器時代就是決定戰斗勝負的存在。
而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從上一節的圖片看出,整個美洲大陸馴化的動物只有:羊駝,豚鼠,火雞,狗。其中毫無大型哺乳類動物。
我們不難發現,整個人類社會都在依賴少數的幾種大型陸生食草動物。可參考下圖:
[圖片上傳失敗...(image-ec42d4-1510412041599)]
除了羊駝外,全部于歐亞大陸由其野生祖先馴化而來。而這些牲畜在歐亞大陸文明間廣泛傳播,互通有無,促進了各個文明的生產力發展。
而對歐洲殖民者威脅最大的美洲大陸部落都是那些最先接受了歐洲人帶來的馬匹和武器的那些印第安部落,如北美西部的獲得了馬匹和騎射技術的蘇族不僅對其他部落戰斗形成了碾壓,也對殖民者形成了罕見的威脅。
這個例子說明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在獲得了大型哺乳動物后也形成了可觀的戰斗力,而偌大的美洲大陸竟然這么長的時間沒有馴化任何重要的大型哺乳動物,唯一的羊駝只在安第斯山脈等高原地區馴化、繁衍。這是很匪夷所思的。
書中總結了無法成功馴化為人類的牲畜的若干情況:
- 日常食物。必須是能量轉換率高的動物,大部分食肉動物被排除在外。
- 生長速度。必須生長迅速。
- 繁殖問題。許多動物不喜歡眾目睽睽下性交,如嘗試馴化失敗的獵豹。獵豹若馴化成功將比狗好用,但是卻無法圈養下成功繁殖。
- 性情兇猛的排除。
- 容易受驚的傾向。見到人類容易緊張的動物很難被馴化。
- 群居結構。 有等級階級的群居社會性動物會視人類為首領容易馴化。
有如此諸多原因,成功馴化動物的難度如此之大,也無法解釋潛在可以馴化為人類牲畜或者寵物的野生物種為何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卻在澳大利亞、美洲大陸均如此稀缺。
此中原因還需回到人類遷徙的路線上看。
插播:人類遷徙
[圖片上傳失敗...(image-8c45bb-1510412041599)]
人類從非洲起源于公元前700萬年,從公元前100萬年開始向歐亞大陸擴張。不遲于公元前4萬年,人類從東南亞渡船來到了澳洲大陸;不遲于公元前1.2萬年,由西伯利亞越過當時非常之窄的白令海峽,來到了美洲大陸。可能只用了不到1000年的時間,人類便遍布了整個美洲大陸。
當時無論是澳洲大陸還是美洲大陸,都遍布了非常豐富的大型哺乳類、鳥類動物。澳洲大陸有各種有袋類動物,有袋的豹,大袋鼠,和恐鳥,巨蟒,陸棲鱷魚等;北美則更類似今天的非洲塞倫格提大草原,有成群的大象,獅子,野馬,還有駱駝,巨型的地懶等動物。
然而考古證據表明,無論澳洲大陸,還是美洲大陸,如此豐富的動物種類都在與人類遷徙來的時間相吻合的時間以異常迅速的速度被大滅絕了。除去當時可能的冰河期影響,人類的到來可能難辭其咎。
對于北美大草原上的動物,為何這些動物經歷了那么多次冰河期,偏偏在人類來的時候滅絕?
目前比較可信的解釋是,擁有智慧的人類部落在智力加成下,不同于其他動物經歷千萬年艱苦卓絕的進化才登上了食物鏈頂端位置,人類擁有文化與智力,能夠擺脫基因的方式將經驗和技能通過非基因的方式傳承下去,于是人類在短短時間內便上升到了食物鏈的頂端。
歐亞大陸的動物經歷了幾百萬年與人類的協同進化,已經產生了遺傳性地對人類的警惕與畏懼。擁有對人類警惕畏懼的表現的基因淘汰了那些不具有如此表現的基因。而非洲大陸如今仍然保留了全球最多的大興哺乳類動物,與非洲的動物與狩獵技巧日益增長的人類共同繁衍進化最長時間肯定有關系。
相比,已經擁有了火還有豐富的狩獵工具和技巧的人類,到了澳洲大陸與美洲大陸。同時短短幾百年時間,對于這些動物來說毫無任何可改變的可能。從來沒有見過人類的動物面臨人類部落的獵殺與對生態環境的大肆破壞。80%的大興哺乳類動物遭到了滅絕的厄運。
而幾千年后,人類也面臨著無大型哺乳動物可馴化的窘境。為啥?都被你祖先吃了!
技術傳播與文明交流
前面提到了動植物的馴化。
文明b如果想要獲得文明a對馴化植物x或動物y的培養技術,首先必須確保b也有x或者y類似的氣候條件和適合的地理環境。
[圖片上傳失敗...(image-a78ebf-1510412041599)]
我們從世界地圖可以發現,歐亞大陸跨越了大幅度的經度,維度跨越并不大;而無論是非洲大陸還是美洲大陸,經度跨越不大而維度跨越大。
這意味著,在歐亞大陸上,同緯度地區橫跨的面積大,同緯度的地區更可能擁有相似的氣候條件,對于一種馴化的動植物來講,其傳播到同緯度的可能候選的潛在文明選擇更多。
而對于美洲大陸,緯度跨度大而經度跨度小。一個緯度下開發出的馴化動植物很難向北或向南傳播,因為氣候條件不適合傳播的動植物繁衍、生存。
小麥在中東被馴化后,很快的速度便傳播到了歐亞大陸適宜種植小麥的地方;一同傳播的還有羊等動物。
反觀美洲大陸,唯一馴化的大興哺乳動物羊駝生活在高原地區,僅僅在安第斯山脈中廣泛作為當地人的馱運工具、食用、提供羊毛的動物。
而因為歐亞大陸快速傳播的農業帶來的各個文明的人口增長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更加豐富的文明以及互相的戰爭與商貿活動帶來的技術與文化交流,形成了互補的、迅速的文明發展。
而美洲大陸人口增長受限于農業生產力,農業起步晚,農業耕種靠人力,無得力交通工具。同樣帶來的文化、經濟及政治發展緩慢。
對于北美來說,情況則更嚴重。毫無馴化的大型野生動物。美洲其他文明的成果,馴化的動植物想要傳播到北美也是極難甚至不可能的。
病菌
對于病菌,我們可能常常忽視的關系是:牲畜、作物與病菌之間的關系。人類的疾病大多數來源于與人類親密接觸的動物,尤其是牲畜或寵物。
整個人類近代史上主要的殺手——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瘧疾,瘟疫,麻疹,霍亂,它們都是從動物的疾病演化而來的傳染病。
奇怪的是,引起我們人類的流行疾病的大多數病菌如今幾乎只限于在人類中流行。
在歐洲人入侵美洲大陸的過程中,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殺死的人遠比殘忍的殖民者殺死的人多得多,雖然后者的數量仍然不計其數。
歐洲與美洲之間的病菌交流為何如此不對等?
流行疾病產生的必要因素是密集的人口。農業社會的到來使得人口變得異常密集。而牲口的使用,農業生產加大了人類感染動物攜帶的疾病的概率。加上密集的人口,一場流行病可能因此爆發。
不對等的原因可能的因素之一是美洲大陸稠密人口出現的時間要晚于歐亞大陸。而美洲大陸的三個人口稠密的地區——安第斯山脈地區,中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并未因為經常性貿易而連成巨大的病菌繁殖場。
然而最大的因素在于我們已經提到的,人類第一次遷徙帶來了美洲80%的大興哺乳動物的滅絕,缺乏馴化的動物的原因,真正導致了美洲大陸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幾乎沒有任何流行的疾病。
美洲,并沒有多少流行疾病等待著歐洲殖民者,而歐洲人卻攜帶著美洲人毫無抵抗力的流行疾病來到了美洲大陸。
最后
以上的原因導致了美洲大陸的文明嚴重落后于歐亞大陸的文明,而當年孕育著工業革命與科學覺醒的歐洲,已經是歐亞大陸文明的佼佼者。個人認為原因也適用于北美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