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一直被引為經典,之前幾次閱讀一直停留在最初幾頁。這個假期抽空翻了翻,卻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假如現實生活中要和一個毛姆一樣的人生活,我一定是拒絕的,他實在尖酸刻薄,放在現實中,怕是要被人背后嚼不少舌根的。但在書中,他的尖端反諷反而讓人覺得痛快淋漓。
反躬自省,我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輩,只當責罵不是落在自己頭上,便可以在一邊拍手取樂。此處自警。下面摘錄幾段書中的話:
鐘愛神話是人類天性。大家貪婪地抓住杰出人物生活中令人詫異或迷惑的事,捏造出自己深信不疑的傳說。這是浪漫情調對平庸現實的抗議,傳奇故事是人物步入永恒殿堂的最佳武器。尖酸的哲人微笑著尋思,沃特·雷利爵士之所以銘刻于人類記憶,與其說因為他把大英帝國的威名帶到偏遠之地,不如說因為他脫下披風給伊麗莎白女王墊腳。
? ? ?這段話揭露出人的獵奇心理。名人們為人津津樂道的,都是那些軼事,沒有了那些軼事,名人反倒不立體可愛了,反倒讓我們失望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天下相似的人相似的事太多,總要列出些獨一無二的事出來才好叫人銘記,才不會覺得自己平庸至極,才不會在面試官問到“你的特長”的時候,抓耳撓腮半天才勉強擠出“我手特長”這樣的句子。
? ? ?可是,和人的獵奇的心理相對應的,是人們生怕自己跟身邊的人有所不同,這一心理在書中也有提及,大意是人們愿意跟大眾不一樣,但唯恐和身邊的人有不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傳統、習俗都印證了這一點,誰家生了孩子,就是照著村里的習俗,照著上一戶生孩子的家的做法,各家各戶發一樣東西。沿襲傳統,既省了動腦子的力氣,又可以輕易地博得大家的贊揚。
? ? ?如此看來,矛盾的人性只能讓我們在大范圍內追求趨同,小范圍內追求特立獨行,因而文明的洪流就可以在大范圍的趨同中保持大方向的不倒退。但是熊培云說:
“而我最想紀念的是在我人生的旅途,曾經并且正在死去的多少個血氣方剛的菩薩心腸的進退失據的我,以及一次次被摧毀后的新生與復活。”
? ? ?布羅茨基也曾說:
“對抗惡的最切實的辦法是極端的個人主義、獨創性的思想、異想天開,甚至——如果你愿意——怪癖。即是說,某種難以虛假、偽裝、模仿的東西;某種甚至連老練的江湖騙子也會不高興看到的東西。換句話說,即是某種像你自己的皮膚般不能分享的東西:甚至不能被少數人分享。”
? ? ?文明的進程推進需要大多數,可最初的變革需要那些不安分的少數天才,那些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騷動焦躁的心。
? ? ?最后送大家一句書中的話自勉自警:
“苦難激發人性善是假話,幸福有時會,但苦難大多讓人狹隘和怨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