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枚的詩。它意境深遠、心境凄涼,讓人把對親人的思念轉化為淚幻化為雨,蒙蒙的細雨從遠古一直飄到今天。
清明節在古代又叫寒食節、踏青節。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兒子繼皇位,就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自殺。
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逃走,在逃亡期間大部分隨從離開了重耳,只留下少數幾個忠仆,其中就有個叫介子推。
有一次,因幾天沒吃東西了,重耳餓暈過去。介子推就用刀割下身上的一塊肉,煮熟了端給重耳吃,重耳感動得熱淚盈眶。
十九年后,重耳回國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大加封賞和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
有人為介子推抱屈。晉文公知道后,馬上派人去請。誰知介子推閉門不見,并偷偷背上老母親逃到綿山。
晉文公派御林軍去找,可是找不到。有人獻計放火燒山,只燒三面留一出口。
晉文公聽從了那人的計策,便放火燒山。火燒了很久,介子推就是不出來。
晉文公沒看他出來,便派人去找,只見介子推母子靠在一顆燒焦了的柳樹下,他們已被燒死。
晉文公悔恨不已,在收拾尸體時,發現背靠柳樹這里有一個小洞,洞里一塊折疊著的布,打開布里面寫有一首血詩。
詩中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下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因為這個讓人悲傷的故事。從此,人們有了清明節吃寒食掃墓的習俗。每逢這一天,北方的百姓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吃清明果和糯米藕。
糯米藕現在南方人在清明節吃的人不多,而清明果每到清明時節,在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做的一道美食。既作為祭祀用的供品,也是日常的的一種時令小吃。
所以每到這個時節,在山地田野就會有很多采摘艾草的農婦,她們把艾草采回家,去掉枝杈只留嫩葉,然后洗干凈,在澆開的堿水里煮一下,撈出擠干備用。
做清明果其實很簡單,和做團圓果類似。只是形狀和含義不一樣。制作清明果,首先配制餡料。
在南方,這時的雪菜和春筍是最時令的。因為大多農家把雪里紅菜從地里收割后,已腌制成雪菜,所以既美味又新鮮,而春筍也是這個時候最鮮嫩的時候。雪菜、春筍丁、肉丁、豆腐干丁再加上香蔥,這絕對是個最美味的組合。
清明果分咸和甜兩種。咸的就是上面說的雪菜筍丁組合,甜的是豆沙餡。以前我奶奶在世時,清明果分兩種顏色:用艾草米粉團做皮的是青綠色;只用米粉做皮是白色,所以一籠清明果,青白相間很是好看。
清明果初始形狀象大大的餃子,在做法上也有講究,關鍵是封口捏邊,可以捏成兩種形狀:一種是花邊,形狀象鋸齒,做好了看似綠葉狀;另一種封口后,用兩只手指兩邊一按,中間凸起地方也用兩指微按,有點象壺狀。
還有一種是清明團子,我們這里叫雪團,必須用艾草的粉團做皮,做好后的團子,在浸泡過的糯米上滾一下,使其外面粘上糯米,這樣,蒸出來的團子青白相間,不但有團子的軟糯鮮香,也有糯米飯特有的Q彈,很是好吃。
清明果雖然好吃,但斯人己逝,墓地芳華。每每想到這些美食。就會想起奶奶的巧手,把一籠籠剛蒸熟的清明果,雪團放在桌上,不斷地拿扇子扇這些漂亮又好吃的美食,而我們迫不及待地拿著還燙的果子,邊吹氣邊往嘴里塞……
現在雖然也有清明果,但總覺得沒奶奶在世時做得好吃,做得漂亮……
在清明期間,盡管還春寒料梢,但已萬木吐翠,春暖花開。這時遠在異鄉的游子都會不遠千里,來到故土祭祖掃墓。我們家鄉掃墓一般在節日的前幾天開始的。
所以節前幾天,山上都是三三二二祭祖掃墓的人們,大家帶著酒食果品,紙錢香燭,來到墳前清理雜草枯葉,在墳上培上新土。然后點上香燭,放好碗筷供品,供品中其中必定有清明果,它是歲歲年年傳統祭品,也是過清明節的標志之一。
站在親人的墳前,望得冷冷的墓碑,親人之間僅一堆黃土一層石板的距離,卻已是生死遙遠的距離,陰陽相隔的永遠。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親人的曾經似水流年,慈愛笑顏已成記憶,如煙如云。年年歲歲的今天,墓碑前一杯黃酒幾縷殘香,才是我們和他們人世天堂的相通。
倒幾杯黃酒,焚幾把紙錢寄托了兒女們對親人的無限思念。料得年年斷腸處,清明節,墳山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們緬懷親人不但傳承孝道,也是理解生命的意義。祭拜結束,大家把清明果分而食之。據說吃了從此會順順利利、健健康康。
回家途中,一路上草木復蘇,菜花爭艷,野趣盎然。不經意中還會有驚喜發現,嫩綠的馬蘭頭,萌萌的剛從地下鉆出的野筍,還有一叢一叢的艾草……一切讓久居城市的人而言,是難得的新鮮感。此時沉重的心情,會隨著這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春天而瞬間釋放,所以古人把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清明節是我們的一個傳統節日,它緬懷先人也感恩生命。我們感恩父母、感恩先烈、也感恩大地。清明節是春天的節日,它也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只有不斷進取,才能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