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血氣方剛,率性而為,無拘無束;他慈悲為懷,舍己人,不圖回報。他因四處鬧事成為吃齋念佛和尚們眼中的強盜,卻和參禪悟道的長老心心相印,又因行俠仗義成為四處為惡強盜們眼中的佛徒,卻不能見容于蕓蕓俗僧之中。他頂天立地,轟轟烈烈而來,安安靜靜而去,注定畢生孤獨。
? ? ? ?他,就是我們熟知的梁山好漢花和尚——魯智深。
先前從未將《水滸傳》通讀,只是看過小部分的影視片段,加之聽聞他人談起,對里面的情節有些許熟知,每當人們談起,必會說梁山108位好漢,頓時多為慷慨激昂,義憤填膺。對于魯智深,我也只是寥寥知其廣為流傳的亦真亦假的傳奇故事而已,例如什么倒拔垂楊柳,什么野豬林救林沖,還有就是常醉酒鬧事什么的。
? ? ? ?而今細細讀來,頓覺自己對他的了解有失偏頗,甚至有些誤解。他的出場在十二位好漢之前,始于小說的第三回,終于小說九十九回,可謂貫穿全書,令人印象深刻。書中常見他走進酒館,“給灑家拿酒來!”的大喝,這也足見他的血氣方剛,率性而為。
他的出場以及他的一切行動目的全在于“玉宇澄清萬里埃”,毫無一己之念,毫無損人利己之心。
? ? ? ? 為了搭救素昧平生的金家父女,他見義勇為,最后卻逼不得已棄官出逃,皈依佛門;為了營救命懸一線的兄弟林沖,這位寄人籬下的僧人連基本的佛寺庇護都失去了,孑然一身地在江湖上顛沛流離;為了援助受官軍圍剿的李忠、周通,這位名滿江湖的帶頭大哥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殊死搏斗,并向不熟知也不尊敬的宋江俯首稱臣請求援助;他甚至在聽聞史進見義勇為而被太守收押后,孤身一人入府行刺劫獄,他可曾想到自己還是一名被通緝的朝廷罪犯?
? ? ? ?他沒有。在他的心中,伸張正義,見義勇為,扶弱濟貧,置生死于度外早已是一條不容更改的為人處事準則。他無利欲,無權欲,不虛榮,灑脫自在,何處都可安之若素,只為求得一心安寧而已。
在梁山之時,宋江一心謀劃并倡導招安,他在持反對意見的人中卻可以站出來表達自己的強烈不滿:“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干凈,招安不濟事!便拜辭罷,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經歷了打打殺殺,他早已看透了朝廷不愿招安,可這當頭棒喝卻未能打醒夢中人,執意為之的宋江還是義無反顧地將梁山引上了一條通向深淵的不歸路。
? ? ? ?魯智深懂友情,卻不四處結交。智深交友,不求顯達,不思實力,只為義氣相投,相見恨晚,他便可仗義且有擔當。
? ? ? ?正所謂“無情未必真豪杰”,魯智深未有男女之愛,卻有對女性的溫情。保護被逼親的劉家小姐,出手制服周通;在瓦罐寺和史進一起鏟除為非作歹、欺凌婦女的崔道成、丘小乙;保護林家娘子,免受高衙內欺負,久不見還憂慮其安危,正印證他“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的為人性情。
? ? ? ?行俠仗義殺死惡霸鎮關西,躲避朝廷追捕不得已做僧掩飾身份的他,卻不曾老實、認真地念過一天經,整日打打殺殺,醉酒惹事也是常有,還不經意間生擒了方臘。然而智真長老曾經這樣設定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后卻得清靜,正果非凡。”可見智真長老對他的看重和認同,而魯智深也用自己的行動來展現并闡釋他心中的為僧之道。
? ? ? ?所謂佛家真諦,唯空而已。“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舍,不可染著,猶如虛空,名之為大。”魯智深就是這樣一個曠達包容,參透真空之人。
? ? ? ? 然而世間之大,容得下成千上萬罪行累累的惡棍,但也很小,容不下一個懲惡揚善,寬恕他人的魯智深,這個心容萬物的孤獨者不得不最后回到佛祖的懷抱之中。
社會中曠日持久的黑暗,單憑魯智深一人,一己之力如何扭轉?所以最終也只是一場悲劇罷了。即使他懲治了一個惡霸,救下了一個金翠蓮,卻還會有另一個,千千萬萬個惡霸,以及另一個,千千萬萬個金翠蓮;即使他不傷弱民,伸張正義,卻還是會有一個個怕強欺弱,不講道理的野蠻之人,使弱者深陷于痛苦之中;即使他不慕名利,心系他人,卻仍有千千萬萬個為權勢不擇手段,自私自利之人。
? ? ? ?于是他看透了,心已成灰,只圖尋個凈處,安身立命。
? ? ? ?在宋江邀請他返朝受賞之時,才有他“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尸首,便是強了”的無奈之語言。最終只留下“既然死乃喚作圓寂,灑家今已必當圓寂,煩與俺燒桶湯來,灑家沐浴”的無盡悲涼。
? ? ? ?縱觀魯智深的一生,皆可一“容”字概括,“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盡管爾虞我詐的官場不屬于他,鉗制人性的佛寺不屬于他,憑暴力說話的梁山不屬于他,但是渡人先自渡,他無愧于自己,無愧于他人,他選擇用安然離去的方式對生命做最好的回答。
在我看來,他雖未真正身在佛門,但佛自在心中,佛又怎會惱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