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6 談話的力量之如何面對批評
節選自《談話的力量》
R:(Reading,閱讀一個圖書片段)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What片段嘗試解決的問題】
如何用四種方式回應別人的批評。
【Why這個問題要解決的原因,好處和后果】
妥善處理別人的批評能把雙方的矛盾、沖突點給解決,使問題不會日益累積,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有尊重對方的想法,有在聽取對方的建議。
【Where解決方案適合的場景】
當別人批評、指責你的時候,
【How如何解決問題的詳細步驟】
詢問對方具體的內容是什么,同意對方說的事實或者是同意對方發表意見的權利,然后根據自己對批評的接受程度分別回答:
第一種,完全接受批評的情況下,承認事實后說出自己新的做法;
第二種,無法改變現狀的情況下,承認事實后說出自己無法改變的原因;
第三種,覺得對方以偏概全,承認對方說出的事實后,再列舉其他的事實;
第四種,覺得對方是無理取鬧時,承認對方發表意見的權利后,再表達自己的想法。
A1:(Appropriation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去年時候聽雜七雜八課程著迷,經常很晚回家,11點回家是家常便飯,有幾次甚至是凌晨回家。但我在家里不怎么跟大人溝通,也不匯報工作學習情況,他們也不知道我整天早出晚歸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大人給我的印象深刻的一句批評是:“也沒見你掙多少錢,不知道整天在忙些什么??!”
A2:(Appropriation2,以后我怎么應用)
當我下次再面對這樣的批評的時候,我首先會問:“為什么這么說?”
“時間一天天過去你又沒有做出什么成績,你到底想晃蕩到什么時候?就不能找個像樣的工作安安穩穩過日子嗎?”【揣測大人的回答】
第一種:“我到現在還心思飄忽不定沒有一個踏實工作的態度,確實不應該;我的工作現狀讓您擔心了,我會給自己一個時間底限和最后嘗試的機會的,再做不出來,我就如您所愿找一份像樣的工作。”
第二種:“我到現在還心思飄忽不定沒有一個踏實工作的態度,確實不應該;可是那課程會員期限還沒有到期放棄上課的機會挺可惜,何況在課堂上還能認識些人獲得些資訊開闊眼界,我覺得還是挺值得投入的。所以在課程會員到期前,只要平臺開課,我還是要早出晚歸。在我還沒有竭盡全力嘗試完之前我不甘心啊。”
第三種:“我到現在還心思飄忽不定沒有一個踏實工作的態度,確實不應該;可是您也看到因為我的關系,讓我們遇到一位貴人,讓我們的價值觀趨同,注意到曾經沒注意的地方,而且在貴人的幫助下,我們的溝通也漸漸順暢平和起來,難道不是嗎?”
第四種:“你覺得我這么投入時間精力甚至犧牲健康沒獲得什么成長和回報,非常的不應該??晌艺贻p呢,這個時候不多投入花費時間精力去成長和見識,那還什么時候去投入?!”
14/16 說服別人的必要套路——先認同,再表達??!
節選自《拆出你的溝通力2》
R:(Reading,閱讀一個圖書片段)
在本書第一章曾經引用過的《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一書中,介紹了一個設計巧妙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發現,人們在聽與自己立場相同的論述時,就認真和有耐心。但在聽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論述時,就很容易走神和不耐煩。由此我們知道,人們其實只想知道與自己觀點相似的人的看法。
所以,在說服他人的時候,盡量先表達跟對方一致的地方,然后再深入表達自己想說的。否則,對方在開頭就發現你和他是對立的,后面你說的再有道理也不愿意聽了。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What片段嘗試解決的問題】
如何說服跟你立場不同的人。
【Why這個問題要解決的原因,好處和后果】
根據心理學實驗,人們在聽與自己立場一致的論述時是很愿意聽的,但聽與自己立場不一致的論述時,是很容易不耐煩且聽不進去。
【Where解決方案適合的場景】
當試圖說服某人的時候,
【How如何解決問題的詳細步驟】
先表達跟對方一致的地方,再表達自己想說的,即使后面自己說的和對方的理念和意見可能不一致,但先求同再存異,別人也更容易接受點。
A1:(Appropriation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一次跟朋友聊起自己每天寫日記,甚至記錄每天做事情的時間開銷,對方聽完皺眉說這多累啊。我馬上回應說還好啊,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一點記錄都沒有這一天天的就渾渾噩噩的過去了。
A2:(Appropriation2,以后我怎么應用)
下次聊起日記話題,若對方還說累的話,我可以如此回應,“累是累了點,而且有時身心疲憊的時候還惦記著要記錄寫日記,也感到很痛苦。但是如果想讓自己的生活持續改變并且朝著想要的方向接近的話,記錄還是有必要的,不然連回顧反思的素材都沒有。你覺得呢?”
15/16 如何換位思考找到對方的立場
節選自《溝通的藝術》
R:(Reading,閱讀一個圖書片段)
?你聽過一個相當有趣但是帶點歧視的笑話,你假設這個笑話不會冒犯一個有點拘束的朋友,結果還是冒犯了對方。
?老師想要刪除授課內容中的某個主題,讓你感到很不舒服。你假設自己是老師,一定會想要知道學生對你所做的事情是否感到困擾。所以你認為你的老師可能也會樂于接納建設性的批評,結果很不幸,你錯了!
?一周以前你對朋友發火,說了些讓你后悔的話。如果別人對你說了這些話,你會認為兩人的關系到此結束了。心想你的朋友也會這樣認為,于是你覺得再聯絡對方也沒用了。事實上,你的朋友認為他也有部分責任,結果他認為你才是想要了結關系的人。
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例子了解到這樣的一個現象:有的人會猜想別人以不利于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有的人會猜想別人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看待自己。別人的想法一定類似于自己的觀點,這種錯誤的假設廣泛且頻繁地發生在許多情境中。但是,別人并非總是按照我們的方式思考和感覺的,因為假設彼此的想法類似可能導致問題。你如何能找到別人真正的立場?有時候要靠直接詢問對方,有時候靠著和其他人核對,有時候則需要在深思熟慮后做一個成熟的猜測,這些替代性的方式都比單純的假定“每個人都像你一樣反應”來得更好。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What片段嘗試解決的問題】
如何換位思考才能更加同情同理地體會對方的想法和立場。
【Why這個問題要解決的原因,好處和后果】
很多時候我們以自己的角色代入對方,認為對方的想法跟自己的想法會類似,但最常見的結果是角色帶入失敗,導致雙方出現誤會和分歧,關系破裂,矛盾激化。。。所以學會正確的換位思考有助于融洽人際關系,讓人覺得你是一個成熟穩重理解他人的人。
【Where解決方案適合的場景】
當別人的立場、想法跟自己不一致但需要協調一致做事時,
【How如何解決問題的詳細步驟】
可以直接詢問對方、跟其他人核對或深思熟慮后做一個大膽地猜測來探尋到別人的立場和想法,從而達到同情共理換位思考。
A1:(Appropriation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這個片段讓我想起了曾經“找他人核對”的經歷。
大學畢業的那個暑假,我跟一位高中女同學互動比較頻繁,出來見過好幾次面,有再續前緣的意思,她在我面前也表現得溫柔可人,陽光爽朗;后來由于她要去北京工作,我 糾結要不要表白,從跟她相處的表現來看,跟我一起還是很開心的,后來又約她的時候卻以種種理由推脫,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如何。最后在她到北京的時候,找我了在北京的哥兒們幫忙關照,他們后來一起吃了個飯,哥兒們代我探尋了下女生對我的想法,結果是女生對我沒意思,是我想多了。。。
A2:(Appropriation2,以后我怎么應用)
以往舉辦同學會之后,不知道大家對活動的滿意度如何,也不知道大家期待中的同學會是什么樣子,下次舉辦同學會之前,通過問卷形式直接詢問他們的期待和想法,從而知道他們更喜歡哪種形式的同學聚會,給大家創造更棒的體驗。
16/16 情感目標助力商務目標
節選自《演講的本質》
R:(Reading,閱讀一個圖書片段)
請記住無論是非正式的談話中,還是正式的演講中,你應該謹記以下兩個目標。
1.情感目標
如果你花時間和人相處,你應該想想如何才能讓你們的關系更牢固。
如果我們與人交流的目的只是為了傳達信息,為什么不直接發微信或者郵件,而是要費時費力地面對面交流?我們之所以愿意花時間不遠萬里與別人會面,是因為我們想要與對方在現實生活中建立更為親密的關系。“建立關系”是我們交流的目的,而能否建立可信任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他人留下的印象。
2.商務目標
如果在商務場合,當然應該關注你所想實現的具體商業目標,包括你希望達成的行動決定、協議,或者僅僅是讓對方理解你的商業思路。
但很多時候人們都只關注自己的商業目標而忽略了情感目標。這點不僅中國人如此,西方人也一樣。如果你能夠像維系生意關系一樣維持與他人的情感紐帶,你便具備了優勢,因為這是很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如果你記得并且做到了這一點,那么你就已經在競爭中獲得了優勢。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What片段嘗試解決的問題】
如何在非正式談話和正式演講中具備競爭優勢。
【Why這個問題要解決的原因,好處和后果】
交流的目的不只是為了交流信息,更重要的是建立可信任的關系,使關系更加親密,從而為商業目標的行動決定、協議達成建立優勢。
【Where解決方案適合的場景】
當需要進行商務談判的時候,
【How如何解決問題的詳細步驟】
先跟對方建立信任感和親密的關系,使關系更加牢固,重視情感目標,為商業目標的達成做鋪墊。
A1:(Appropriation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聽過許多招商演講,演講達人常用成交套路通常是講故事。一開始不會著急做產品介紹,而是講自己的成長變化的故事,獲得現場觀眾的好感和信任感,等信任感建立的差不多了,就開始介紹產品,號召行動一起做事。
A2:(Appropriation2,以后我怎么應用)
跟人談正事,一定要面談!!微信溝通只能傳遞信息,但見面能增加熟悉度和親密度,從而留下印象,建立好的關系,為達成商業目標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