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藝術精通
【原文】張湛曰(1):夫經(jīng)方之難精(2),由來尚矣(3)。今病有內(nèi)同而外異(4),亦有內(nèi)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wèi)之通塞(5),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6)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于茲矣。
【譯文】晉代學者張湛說:“經(jīng)典的醫(yī)方難以精通,由來已經(jīng)很久了。”這是因為疾病有內(nèi)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癥狀不同,和內(nèi)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癥狀相同的緣故。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wèi)之氣是暢通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但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薄、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qū)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
【原文】今以至精至微之事(7),求之于至粗至淺之思,豈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yī)方卜筮(8),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譯文】如果把極精細、極微妙的醫(yī)學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淺的思想去探求它,難道不是很危險嗎?如果實證卻用補法治它,虛證卻用瀉法治它;氣血通利的卻還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順暢卻還要去阻塞它;寒證卻給他用寒涼藥,熱證卻給他用溫熱藥。這些治療方法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你希望他能痊愈,我卻看到他更加危重了。所以醫(yī)方、占卜,是難以精通的技藝。既然不是神仙傳授,憑什么能懂得那深奧微妙的道理呢?
【原文】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y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yī)道已了(9),深自誤哉。
【譯文】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讀了三年醫(yī)方書,就夸口說天下沒有什么病值得治療;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沒有現(xiàn)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學醫(y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入地探究醫(y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jīng)明白了醫(yī)學原理。如果那樣,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
注解如下:
(1)、張湛:東晉學者。曉養(yǎng)生之術,撰有《養(yǎng)生要集》十卷、《延生秘録》十二卷,均佚。今有《列子注》八卷傳世。(2)、經(jīng)方:一般指《傷寒雜病論》等著作中的醫(yī)方。此泛指醫(yī)道。(3)、尚:久遠。(4)、今:語首助詞,猶夫。(5)、榮:通“營”。指營氣。(6)、流注:謂經(jīng)絡氣血運行灌注。
(7)、今:如果。(8)、卜筮(誓):占卜。古時占卜吉兇,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9)、了:盡。
2、誠心救人
【原文】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1),怨親善友(2),華夷愚智(3),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
【譯文】凡是品德醫(yī)術俱優(yōu)的醫(yī)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無欲念,無希求,首先表現(xiàn)出慈悲同情之心,決心拯救人類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來求醫(yī)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貴賤貧富,老幼美丑,是仇人還是親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還是一般的朋友,是漢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是愚笨的人還是聰明的人,一律同樣看待,都存有對待最親近的人一樣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顧后,考慮自身的利弊得失,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原文】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4),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5)。如此可為蒼生大醫(y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譯文】看到病人的煩惱,就像自己的煩惱一樣,內(nèi)心悲痛,不避忌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不能產(chǎn)生推托和擺架子的想法,像這樣才能稱作百姓的好醫(yī)生。與此相反的話,就是人民的大害。
【原文】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6),況于人乎(7)。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8),不在此例。
【譯文】自古以來,有名的醫(yī)生治病,多數(shù)都用活物來救治危急的病人,雖然說人們認為畜牲是低賤的,而認為人是高貴的,但說到愛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樣的。損害別個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惡的,何況是人呢!殺害畜牲的生命來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離開“生”的道義就更遠了。我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藥的原因,確實就在這里!其中虻蟲、水蛭這一類藥,市上有已經(jīng)死了的,就買來用它,不在此例。
【原文】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9),必有大段要急之處(10),不得已隱忍而用之(11)。能不用者,斯為大哲(12)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fā)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13),是吾之志也。
【譯文】只是像雞蛋這樣的東西,因為它還處在成形前的狀態(tài),一定遇到緊急情況,不得已而忍痛用它。能不用活物的人,這才是能識見超越尋常的人,也是我比不上的。如果有病人患瘡瘍、瀉痢,污臭不堪入目,別人都不愿看的,醫(yī)生只能表現(xiàn)出從內(nèi)心感到難過的同情、憐憫、關心的心情,不能產(chǎn)生一點不快的念頭,這就是我的志向。
注解如下:
(1)妍媸:美丑。 妍,嬌美。蚩,通“媸”,丑陋。(2)怨親善友:謂關系親疏。善,交往一般者。友,過從密切者。(3)華夷:謂不同民族之人。華,漢族。夷,古代對異族的統(tǒng)稱。(4)險巇:艱險崎嶇。(5)功夫:時間,此謂耽擱時間。 形跡:客套,此謂婉言推脫。
(6)患:厭恨。(7)于人:《醫(yī)心方》引作“圣人”。(8)市:購買。(9)混沌: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分時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此指雞雛成型前的狀態(tài)。(10)大段:猶言十分。(11)隱忍:克制忍耐。(12)大哲:才能識見超越尋常的人。(13)蒂芥:又作“芥蒂”,細小的梗塞物。喻郁積在胸中的怨恨和不快。
3、大醫(yī)之體
原文】夫大醫(yī)之體(1),欲得澄神內(nèi)視(2),望之儼然(3)。寬裕汪汪(4),不皎不昧(5)。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6)。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7),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8),邀射名譽(9),甚不仁矣。
【譯文】一個德藝兼優(yōu)的醫(y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凈,知我內(nèi)省,目不旁視,看上去很莊重的樣子,氣度寬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診察疾病,專心致志,詳細了解病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處方用針,不能有差錯。雖然說對疾病應當迅速救治,但更為重要的是臨證不惑亂,并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眾,動作快捷,獵取名譽,這樣做就太不仁德了!
【原文】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10),勿左右顧眄(11);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12),食如無味;醽醁兼陳(13),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14),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y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15),斯蓋醫(yī)之本意也。
【譯文】還有到了病人家里,縱使?jié)M目都是華麗的鋪設,也不要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琴瑟簫管之聲充斥耳邊,不能為之分心而有所喜樂,美味佳肴,輪流進獻,吃起來也像沒有味道一樣,各種美酒一并陳設出來,看了就像沒看見一樣。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因為只要有一個人悲痛,滿屋子的人都會不快樂,更何況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沒有離身。如果醫(yī)生安心無慮地高興娛樂,傲慢地洋洋自得,這是人神都認為可恥的行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這些大概就是醫(yī)生的基本品德吧。
注解如下:
(1)體:風度。(2)內(nèi)視:謂不視外物,排除雜念。(3)儼然:莊重貌。(4)寬裕:氣度寬宏。 汪汪:水寬廣貌。此喻心胸寬闊。(5)不皎不昧:謂不亢不卑。(6)參差:差錯。(7)審諦:仔細觀察。 覃思:深思。(8)率爾:輕率貌。 俊快:灑脫迅捷。(9)邀射:謀取。
(10)綺羅:指穿著綺羅的人。為貴婦、美女的代稱。(11)顧眄:斜視。(12)珍饈:貴重珍奇的食品。 迭,交替。 薦,進獻。(13)醽醁:美酒名。(14)“夫一人”二句:語本西漢劉向《說苑·貴德》。 隅,角落。(15)至人:古代之思想道德達到極高境界的人。(中醫(yī)傳自道家,道家將高人由高到低分為真、至、圣、賢四個等級。)
4、為醫(yī)之法
【原文】夫為醫(yī)之法,不得多語調(diào)笑,談謔喧嘩(1),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y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2),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yī)人之膏肓也(3)。老君曰(4):人行陽德(5),人自報之;人行陰德(6),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7)豈誣也哉。
【譯文】做醫(yī)生的準則,應該是慎于言辭,不能隨意跟別人開玩笑,不大聲喧嘩,談說別人的短處,炫耀自己的名聲,誹謗攻擊其他醫(yī)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個病人,就昂頭仰面,而有自我贊許的樣子,認為自己天下無雙,這些都是醫(yī)生的不可救藥的壞毛病。老子說:“一個人公開地有德于人,人們自然地會報答他;一個人暗中有德于人,鬼神會報答他。一個人公開地作惡于人,人們自然會報復他;一個人暗中作惡于人,鬼神會來害他?!碧角筮@兩個方面的行為,陽施有陽報,陰施有陰報,難道是騙人的嗎?
【原文】所以醫(yī)人不得侍己所長,專心經(jīng)略財物(8),但作救苦之心,于冥運道中(9),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10)。志存救濟(11),故亦曲碎論之(12),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13)。
【譯文】所以醫(yī)生不能依仗自己的專長一心謀取財物,只要存有救濟別人痛苦的想法,(積下陰德)到陰曹地府之中,自會感到是多福的人了。還有,不能因為別人有錢有地位,就任意給他開珍貴的藥物,讓他難以找到,來炫耀自己的技能,這確實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我志在救護幫助世人,所以瑣碎地談論了這些。學醫(yī)的人不能因為我說得粗俗而感到恥辱。
注解如下:
(1)談謔:談笑。謔,開玩笑。 喧嘩:大聲吵鬧。(2)戴面:仰面。(3)膏肓:此喻惡劣習氣。(4)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春秋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唐代乾封元年上尊號“玄元皇帝”,武后時改稱“老君”。俗稱“太上老君”。(5)陽德:指公開做的有德于人的事。(6)陰德:指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7)陰陽報施:即上文所云陽施則有陽報,陰施則有陰報。
(8)經(jīng)略:謀取。(9)冥運道:猶冥道。冥界。(10)諒:確實。 忠恕之道:儒家倫理思想?!爸摇敝^積極為人,“恕”謂推己及人。(11)救濟:救世濟民。(12)曲碎:瑣碎。(13)鄙俚: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