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真有點不容易,半年沒登簡書。我找了半個小時才找到自己的賬號。剛進來的第一感覺就是,簡書變得不一樣了,我個人的觀點是:個人界面有點像某某乎,寫文章的界面有點像某某筆記。其實這些改變都可以理解,簡書的宗旨就是為我們營造一個更好的寫作平臺。
至于為什么我停更了半年呢?一句話吧,就是我的寫作偏離了我的初衷了。
經朋友的推薦,16年年底開始在簡書寫作,那時候就覺得好玩吧,由于自己喜歡看書,也就把簡書當做一個分享的一個平臺,所以那時候的寫作的目的就是分享。但是在簡書這個平臺待一段時候后發現,光有分享的心是不夠的,還有有人看你的分享,有人和你交流,有人給你反饋······這就要求你的文章有傳播度,也就是文章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足夠的有料。
所以,我和大部分簡友一樣,開始研究什么樣的題目最吸引人,什么樣的文章題材閱讀量最高,投什么樣的專題通過率最大······這些做法其實都沒有問題,問題就處在,我們做了這么多努力,努力的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分享,最初的目的不就是我們在乎分享本身和我們所分享的內容?但我們漸漸不在乎它們了,我們開始在乎如何增加閱讀量,如何漲粉,還有最極端的就是如何的變現。至于分享的內容,我們好像不太關注了。
今天是一個分享的時代,我們渴望被別人關注,渴望自己對世界的反應獲得他人的反饋,渴望自己那孤獨的自我可以觸碰到別人孤獨的心。都說人生是一個圍城,那寫作何嘗不是的呢?沒進寫作這個城之前,很羨慕那些寫作的人,他們可以獲得很多的關注,有很多的粉絲讀者,但進城后會發現,那些獲得關注的寫作人也只是一小部分群體而已,大多數的寫作者只是在寫作這條路上掙扎著。
我們要承認這個事實,每個領域都有“頭部效應”——20%的人獲得一個領域80%的資源。剛開始我們會滿腔熱血的去投入寫作,但如果發現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時,大部分人都會放棄。可是我們忘了,當年高考時,明知道考取名校的幾率很低,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還是為之而努力。一個的成功確實是屬于少部分人的,但是我也想說另一句話:成功的道路上不會擁擠。
記得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遇到一位簡友,名字我也就不提了,我寫這篇文章前還特意去看了看她的主頁,上面顯示她有70000多粉絲。嗯,我確實沒有看錯,當初我們還在互相鼓勵去堅持寫作,現在我粉絲400,她已經70000了,我已經停更了半年,而她依然在堅持著。雖然這不能代表她成功,但是在簡書這個平臺上她的粉絲量和傳播度已經屬于那20%的群體了。關注她的同時我也看了其他一些熟悉的簡友,大部分人已經停更了,也有一小部分人還在斷斷續續的寫作。
這也間接的說明了一點,成功的道路上確實不擁擠。
文章寫到現在,能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我是在批評自己,如果這樣想,可能你們錯了。當我在半年前發現自己的寫作背離了我的初衷時,我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的抽身去反思自己。這半年雖然沒有寫什么文章,但是卻讀了很多書,走了很多的地方,見識了很多的人。雖然這些代替不了寫作的價值,但是它們都是我成長的養料。
至于我為什么開始回歸寫作,初衷很簡單,像我剛開始寫作的目的那樣,我想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