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入夜杵聲秋,百尺疏桐掛斗牛。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華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戎昱
越長大,離鄉(xiāng),就越覺得節(jié)味很淡。城市的喧囂與包裝,各大微信群里里閃爍的拜節(jié)動畫,熙熙攘攘的大街,熱鬧的外表下,映襯了內(nèi)心的孤獨、反差中的落寞。
不經(jīng)想起小時候,節(jié)慶的熱鬧。
外婆有8個孩子,周末禮拜節(jié)日,都會聚集在那兒,她會準備些好吃的,每次做飯收拾雖都累得很,也希望兒女孫輩們前來。小時候的印象,都是在她水橋畔的家里過節(jié),月掛中秋,舅舅姨姨們會買來瓜果,晚間會把期待已久的那個鍋蓋大的硬殼月餅切成小塊,讓我們分著吃了。
陜北家鄉(xiāng)的月餅分外飄香,至今想起來都流口水,因為外爺是當?shù)卮蝻炞痈恻c的名師傅。外婆老說,家里拖累重,不然當初有北京官家要找外爺去做糕點,他就可以去了。
外爺用勤勞的雙手養(yǎng)活兒女,私下總是在廚房的水缸上面的洋瓷臉盆里放著打好的糕點。媽媽每天下午都要帶我去外婆家,因為惦記那口糕點,下午老是不想吃飽,一踏進半個門檻,就喊一聲:“婆婆,我餓了”,只見外爺就笑呵呵迎上來“快去,臉盆里有新打的點心?!?/p>
小學放學,但凡媽媽接不了,就自己走去外婆家,午睡起來,外婆就會遞上來五分錢,說,“體育課買冰棍去。”雖說并不是每天都有體育課,但分到婆婆外爺給的鋼镚兒,總是很高興地就揣在懷里。那會的日記、周記里,基本的情景,都是寫在外婆家玩耍,水橋畔家,成了我小時候最樂意的去處。
后來讀書,看到曹雪芹在《紅樓夢》里,描繪了大觀園熱鬧的中秋夜。晚宴落幕,月上柳梢,:“當下園子正門俱已打開,吊著羊角燈。嘉蔭堂月臺上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艷氤氳,不可形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于是大家皆拜過”。----家族有老人在的時候,兒女就有個家的去處,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多么無憂無俱。
外爺因為早年勞累,加上遇事郁結(jié),幾個月內(nèi),胃里長了腫瘤,90年代開刀化療技術(shù)都不成熟,得病不久就去世了。一生中都很少生病的外爺,在葬禮上,我看到他依然表情安然,像平時聽著收音機里秦腔時,睡著的樣子。只是,任憑舅舅姨姨哭成淚人,他都聽不到了。
外爺去世后,婆婆的病情也加重,三年后也去了。突然的雙雙離開,多么痛徹心扉,媽媽幾年之內(nèi)都黯然神傷,說她出門不敢抬頭,走在街上突然停住,不知道該去哪兒。沒有爸媽,也就沒有家了。
試圖去找和外爺做的一樣口味的糕點,從北京稻香村到臺灣糕點,嘗過,也終究吃著沒有記憶的濃情厚味。酥皮,餡馕,再沒有人在洋瓷臉盆里留著那口香了。
李樸:“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思家的歸途,煙波浩渺,如今有多少情思,都回不去了。
往古來今為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的大千世界,因為有家人,我們才渴望過節(jié),因為有家人,我們才有了家。
湖暈深深,從家鄉(xiāng)的榆溪河,到最美西湖的三潭映月;從風掃松針的故園毛烏素,到邊陲的長白雪松,走再遠,都是在以故鄉(xiāng)的原點,伸縮半徑來畫圓。而父親母親,就是你人生圓滿處最安詳?shù)闹羔槨?/p>
晴末染霞帔,思鄉(xiāng)時,登高望遠,吁喟和涕淚,凝成了最純粹精密的結(jié)晶,閃爍心頭,滿充了催迷的秘力。
今年父母不在身邊,只望家鄉(xiāng)的圓月,能灑捂給他們溫暖。時感秋色,透過秋窗,拈新愁不話別離,只愿天下的孩子都珍視家的方向。
云錦之中的秋月充滿冪弦的顏色,照耀我們踟躇的行踵。輕靄薄霧,在露濕的秋草上踏過,遙望遠處的星火人家。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幅景象,曾經(jīng)是小時候和爸爸在梅花樓的東山上看到過的駝城月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