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睡前例行聊天,說到大寶小寶一起玩的游戲,大寶突然問我,媽媽,你說過生妹妹是為了有個人跟我一起玩,那你為什么生我啊?為了有個人跟你一起玩嗎?
我暗喜,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已經準備好很多年,今天終于要派上用場了!這種感覺,頗似在考場上發現一道精心準備過的題,爽!
很多年前,在學心理咨詢技術的課堂上,一位老師分享過他寫給女兒的一封信,信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首先我想對你說抱歉,因為我們沒有征得你的同意,就讓你來到了這個世界上。也許你覺得好笑,你都沒有出生,怎么可能征求你的意見呢?
但爸爸這樣說是認真的,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出生就是最開始的那一件,死亡是最后的那一件。當然,不僅僅是你,我們周圍所有的人,都是這樣莫名其妙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后來又不得已才離開的。
爸爸和媽媽也是這樣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在生活了二、三十年后,覺得這個世界還不錯,就決定讓你也來看看。所謂不錯的意思,就是這個世界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但它卻并不完美,還有很多不那么好的、甚至丑惡的地方。甚至有一些人認為,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占十分之八或者九,這真的是很大的比例了。當然,有更多的人認為,人生的大部分是很美好的。
不論你以后怎么看待生活,爸爸都想跟你定一個“君子協定”: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精彩又好玩,你不必謝謝我們;如果你覺得人生痛苦又無趣,你也不責怪我們,好嗎?
這段話對于初學心理分析的我而言,是非常震撼的。有別于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從字里行間我感受到了被尊重,被獨立看待,這種感覺如此溫暖美好。于是我記錄下這段話,準備等我有了孩子以后,等他問我為什么生他的時候,告訴他。
而當這一刻終于來臨的時候,看著大寶童真的眼睛,我卻說不出我早已準備好的臺詞。是的,對我來說,這段美好的話就像一段臺詞,雖然人生如戲,卻終究不是戲,我不可能只念臺詞。
我覺得人生美好嗎?沒錯,挺美好。我是因此才想帶他來這個世界看看的嗎?我想…不是的。
2
時光退回到六年前,我是為什么決定生孩子呢?好像也沒想那么多。原因可能有年齡不小了,結婚時間夠久了,二人世界過夠了,雙方父母總嘮叨……翻過來掉過去的想,也沒有哪一條是為了孩子。
生物學理論告訴我們,生存和繁衍是被銘刻在物種基因中的需求,就像機器默認執行的程序,所以我們會努力生活,也很少去想為什么生孩子。
但是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已經不能再接受那個可以隨意處死不想要的新生兒,可以賣兒賣女的時代。身處現代文明中,無論你為什么生孩子,在你為人父母之后,就承擔了“一切要為了孩子”的壓力。有很多聲音在說:你必須這樣,這樣對孩子好;你不能那樣,那樣對孩子不好。
所以初為人母的時候,我很容易焦慮,我是一個媽媽了,別的媽媽能做到的我要做到,然后因為我的專業,別的媽媽做不到的我也要做到。只要為了孩子好,我堅持,我委屈,我犧牲。但是,所有為了孩子的自我退讓,都會變成不定期發作的煩躁,在我疲憊的時候,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來一次大爆發。事后又后悔自責,周而復始。
一次做個人成長時,我對老師說起我的自責,覺得孩子承受的是我沒有處理好的情緒,這本來不應該是他負擔的東西。老師對我說,這很正常,孩子最初就是為了滿足大人的需要才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一直在負擔不屬于他們的東西。最大的頭已經開了,也不差后面那一點了。
呃……搞心理的人就是這樣寬慰人的么?
3
后來,我慢慢發現,老師說的沒錯,從生孩子到養孩子,我們只是為了自己。有了小寶以后,我對這一點體會的更深刻。
大寶小時母乳不夠,為了孩子好,我堅持母乳喂養,一點點減奶粉,親喂31個月;生小寶后覺得母乳喂養辛苦傷身,想加奶粉,奈何小寶死活不吃,只好繼續喂。當初的堅持,不過是想證明我可以,證明夠了,喂多久就不那么重要了。
大寶小時候科學喂養,每頓輔食都是精心搭配;小寶養的糙多了,大概是因為過家家似的做輔食,我玩夠了。
大寶小時候從用品到玩具到繪本,只要有媽媽推薦說好,我照單全收,為了孩子嘛!到小寶卻買的很少,大抵是因為我的購物欲已經滿足了吧。
曾經以為的為了孩子,其實從頭到尾都是為了我自己。當然,這并不是說我不愛孩子們,我非常愛他們,我會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只是我知道,那首先是因為我想這么做。
4
所有的育兒理論都在闡述怎樣做才對孩子好,各路專家都在說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其實有不少理論都是自相矛盾的。如果從上述角度來看,其實無論選擇哪種理論來支持為了孩子好的出發點,實質都只是父母的需要罷了。
再寫下去大概要掉粉了……父母不都是偉大而無私的嗎?
我們在做好爸爸好媽媽之前,首先是我們自己,看清自己真實的需要絕對是件好事。也許很多育兒理論告訴我們,為人父母做的一點點不對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其實沒那么嚴重。孩子雖小,但并不是我們以為的那么脆弱和無能;為人父母,我們也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高大全能。我們沒必要把我們的位置抬舉的那么高,好像時刻頂著一個易碎又貴重的花瓶走路,怎么會走得自如?
人生路漫漫,我們自己才走了多長?怎么可能在為人父母的那一刻,就突然如如不動,了了分明。如果父母不能把孩子當作是獨立于自己之外的個體,一個有想法,有主見,有能力的個體,就不可能看到自己和孩子的,真實的需要。
孩子只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個旅伴,和他相遇的那一刻,我們仍然是那個不成熟不完美,走著自己人生路的人。和孩子同行的這段路上,會有真摯的愛,也會有傷害;會有爭吵,也會有協作;會有奉獻和犧牲,也會有委屈和憤怒;會有叛逆,會有感恩,也許還會有持久的怨恨……但我們和他也只有同行這一段路的緣分,孩子終究要去走他自己的路。
不如從一開始,我們就直接問自己:“我在這段同行的路上能有什么收獲?是不是會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時刻糾結于:“我有沒有替孩子找到他最好的路?”
和大寶同行的這幾年,我變得更淡定更從容,而小寶的加入,讓我更包容更灑脫。當我不再背負著“我必須是個好媽媽”的要求,更多的關注自身的成長后,我反而慢慢走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媽媽。
我親了親大寶,笑著說:“你說的沒錯,媽媽生你,就是因為覺得有你的生活肯定會更有意思。”
大寶眨巴眨巴眼睛,又問:“那你現在覺得生活有意思嗎?”
我大笑:“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我心里還有句話沒說:“希望,在我們分開的那一天,你也會覺得這段同行之路,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