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目前2歲8個月,實際操作經驗僅限這個階段)
問:大人們和孩子們的最大區別是什么?
答:是感覺,大人們很少再去憑感覺做事,而固執于大腦的偏見。孩子們會更依賴于感覺,探索世界。正如《小王子》里面的這段話:
大人們對數字情有獨鐘。如果你向他們介紹一個新朋友,他們從不打聽他的基本情況,他們從不會問你:“他的嗓音怎么樣,他喜歡玩什么游戲,他會不會去聽音樂會,他會不會去玩小游戲?”而是問:“他幾歲了?有多少個兄弟?體重多少?他掙多少錢?他父親掙多少錢?房子多大田地幾畝?”他們認為了解這些情況,就了解了一個人。
大人讀不懂孩子,所以陪伴孩子成了負擔。
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是懷著一顆童心,跟隨著他們的腳步,慢慢來。
常常聽見朋友抱怨,爸爸們缺位太厲害,完全不管孩子,忙于外面的工作和應酬。
還好我在這個空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育兒何嘗不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過去,我完全不細致,現在每次出門都會仔細檢查一遍裝備,背上小包包;
過去,我會經常看手機,現在我會把手機放下,沉靜在真實的世界;
過去,我認為交流就是滔滔不絕,現在我會更多的關注感受和不能言說的情感。
這樣的變化一方面得益于另一半的不斷提醒,另一方面得益于我的導師——王小平的不斷指引。
今天,特別分享王小平的《家教成功的三大奧秘》演講中的核心思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戰略級別、大道至簡的家教思想,包括言傳身教、自動化的教育和個性化的教育。
一、無為而治,言傳身教
無為并非是不管,不理,而是提前設計,并且利用習慣和精神的力量,讓孩子自主自發的去學習和成長,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思想家王小平的父親非常愛看書、思考、交流,并且時常和她辯論,采用的還是太極和合辯論,正方辯完,反方辯,最后綜合考慮,以達到最完善的思考。可以說,王小平就是被她父親王科靈的學習精神、熱情、行為吸引著去學習的,而非被逼迫著學習。
畫家西茜的父親更是精心設計了西茜,雖然她的母親兩次懷上了她,但是她的父親直到最后準備好了,才決定要她。并且西茜學習繪畫也沒那么早,直到5歲,在她真正想學習的時候,她才正式拜父親王振偉為師。在學習方面,他的父親為了能夠讓西茜少用眼睛,就自己看書總結,然后講給西茜聽。他們父女之間喜歡下圍棋,博弈切磋之中,拼搏,精進,思考,布局等能力自然就鍛煉了。在生活方面,原本是“夜貓子”的王振偉在西茜拜師之后,就一反常態地早睡早起,為的就是讓西茜養成健康的生活作息。
小歌星譚芷昀的父親譚順生坦言:“她三歲時我就發現她的嗓音和特別,她會抖音,我覺得這是她的音樂天賦,我本身又是音樂老師,她自己又喜歡唱歌,所以就有了想教她唱歌的想法。”譚順生除了教孩子如何保護嗓子,如何正確發音,更親自陪同她在地鐵站實戰演唱,為的是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系統準備和學習,學以致用,發揮音樂的影響力。
對于我的孩子,我也會按照這樣的言傳身教模式,給她創造一些動筆涂鴉的機會,帶她戶外活動,克制玩游戲機和吃零食的沖動,和她一起刷牙,按時吃飯和睡覺。為了保護視力和大腦發育,家里面電視機都沒購置。目前來看,她在畫畫、唱歌、舞蹈、運動,閱讀等方面都有一些興趣和潛力。最后到底選擇哪條路,還得看她個人的努力。在這個等待和觀察期,我個人也在大量看書、寫文章、講課、學習繪畫、唱歌、閱讀,教育學等。
二、自動化的教育
自動化的教育要求順著孩子的需求做事,將其引導到我們期望他做的事情上。同時,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很大的活動空間,不僅是身體活動空間,更是思想的高度、廣度、深度和自由度。
比如,孩子有段時間喜歡玩外面的游戲機,怎么說都攔不住,這時我就發現,她玩游戲機的真正需求是投幣,或者是操控里面的人物。所以,我會:
1、滿足投幣需求。有時給她一個小硬幣,投了幾次,失敗了,投硬幣的感覺也體驗了,她對游戲機的興致也就淡了。
2、讓她感覺好像真的玩過。比如,“欺騙”她,說這臺機器壞了,她簡單地擺弄了幾下,信以為真,掃興幾次,她就不怎么愛玩游戲機了。另外,我也會讓她免費體驗游戲機,其實也是我用語言引導她玩,她邊玩,我邊給她講故事,實際上游戲機根本有沒啟動,但是她信以為真,就好像玩過一樣。
選擇法也是自動化的妙方。比如,我用選擇法培養她的讓座行為,在玩秋千的時候,玩久了,她其實不想下來,我會對她說,從身前的幾位朋友中,選一位讓座,一般來說,她會讓給某一位,可能是因為那位年齡較小,也可能是他們之間的關系比較好,這樣就是她自愿的了。總之,只要給她選擇,她就會自然上道。
關于看書,我家這位并不是特別愛看書,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比較喜歡運動,有時也更愿意看電子產品。所以,我會:
1、利用動覺體驗。如果是帶她到書店,一般我會帶上畫筆和紙張,因為讓她坐在那里看書她不會太愿意,如果讓她畫一畫書中的內容,她就更愿意了。選書的時候,我還會選一些翻翻書,洞洞書等,這些互動性強的書也是她的最愛。
2、利用熟悉的事物。我也會挑選她最近剛認知的事物給她看,比如大自然中的樹、螞蟻、蝴蝶、金魚,美人魚等。一般來說,她看得懂的,就會多看看。
帶她的時候,我也會給她很多自主權,比如兩歲多的她自己會在小馬桶上上廁所,之后去洗手間洗手,都是自己搭凳子,打開水龍頭洗手,我只會在旁邊做好安全措施。有時她還會掃地,擦桌子,剝大蒜,穿衣服等,如果她不太熟練,也會向我們求助,這時就到了我們該上場的時候了。去醫院打針,我會先和她說,打針時會疼一下,很快就好了,她也就不怕了,非常勇敢地面對。當她學會了自主做事,自主管理情緒,打有準備之仗,就會慢慢成長起來。
三、個性化的教育
個性化的教育要求父母能夠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再去設計子女的生活教育。
知己就是知道孩子的特點,幫助他們認識自我;知彼就是知道在社會中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從歷史,當下和未來等視角認識時代特點。
個性化的環境影響著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曾經高中的一位同學,在班上經常被老師打擊,加上學業壓力,就變得比較自卑,后來她敏銳地發現了問題,就主動要求并且找關系換了班,調整之后,新的老師對她態度好多了,學習狀態也越來越棒,最后順利考入武漢大學。如果不加個性化選擇,想必她也很難考上理想大學。
個性化的人生追求帶來幸福美滿的生活。豐子愷將人生分為三層境界——物質境界、精神境界和靈魂境界。他認為這一生自己主要能夠達到精神境界,而做不到像李叔同一樣,完全進入靈魂境界,他也就能夠坦然面對自己。個性化的定位就是不過分高估自己,也不過分低估自己,找到最佳的學習區。佛家修心講究“戒定慧”,個性化的教育就能夠定心神,開智慧。
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帶來可持續的高效的成長。德魯克在《自我管理》一文中提到,每個人的學習方式很不一樣,有的擅長記筆記,有的擅長聽講、寫作、閱讀,交流等,比如貝多芬就擅長靠記筆記捕捉靈感,而丘吉爾則喜歡寫作。在學生時代,成績較好的一般是閱讀和聽講型,因為學校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聽講和閱讀,并不怎么注重輸出和主動思考。我就喜歡寫作和記筆記,在高中我也寫了很多思考筆記,激勵自己永不放棄,最終考入了理想大學。目前我也選擇了畫思維導圖和寫文章來兼職創業,開拓市場。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不僅自我成就感更強,還能幫助到更多人。
養育自己的孩子時,我最看重的是她情志的發展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不愛在家看書,我就會帶她出去滑滑板車,玩沙,看螞蟻搬家,壘石頭,撿樹葉等 。生氣的時候,我會仔細傾聽她的意愿,和她達成共識,然后重新再來。
當我們手中握住了這三大奧秘,再去看育兒的書籍,就不會那沒迷茫,漫無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并會將這三大根本強化、強大、強壯,那么我們的孩子就真的不再是我們的孩子,而是一個獨立自主,滿懷夢想,又不會倒在路上的人。
上面這五本是養育0-3歲之間的孩子時可以看的書,包括《陶行知文集》、《薩提亞三部曲》、《童年的王國(華德福)》、《正面管教(0-3歲)》、《蒙臺梭利文集(童年的秘密)》、《父母效能訓練》。這五本書都是這些教育理念的創始人寫的,兼具理論性和可操作性。
通過看書,生活觀察,行動,交流和體會,我們就能夠盡可能還原作者的真實的意圖、行為、思維和情感,達到無師自通的效果。若實在悟性不夠,也可以參加這些課程的面授。
最后,祝愿新爸們把育兒當成事業做,多一份擔當,這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在未來因為我們而驕傲和自豪!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