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第11版
1,主要內容
采用科學方法探究愛與恨,從眾與獨立,偏見與助人,以及說服與自主等。
2,內容
理論是對事實的解釋。
自尊是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認識,影響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特點和能力。高自尊的人在面對失敗時,會認為他人和自己一樣的失敗,并夸大自己相對于他人的優越性,以維持自己的自我價值。
如果你由衷地喜歡你自己,這就是自尊;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件事,這就是自我效能。當想要鼓勵某人,那就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而不是他們的自尊。例如“我知道你能行”,而不會說"你是特別的!"(目的是建立自尊感)
有時,人們通過設置障礙來阻撓自己獲得成功,這種行為是為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因為自我妨礙有利于我們把失敗歸于一些暫時的或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賦或能力的匱乏,從而可以保護我們的自尊和公眾形象。
態度和行為總會因文化而變化,但態度影響行為的過程卻差別不大。
模仿能促進喜歡,但是有一個例外:“模仿別人生氣會讓人討厭”。
匿名性使人們的自我意識減弱,群體意識增強,更容易對情景線索作出回應,無論線索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事實上,體重歧視明顯超過了種族或性別歧視,它表現在就業的每一個環節中——雇傭,分工,晉升,薪酬,獎罰和解雇。
資源匱乏,貧窮和饑餓的人們會認為豐滿更具吸引力,而物質條件富足的人則認為美麗等于苗條。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美麗其實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健康,年輕和富有生殖能力。
關于捐錢/物的情況,感到生氣或表現冷漠的人捐的較少,而對火災感到痛苦(震驚)的人或產生同理心的人捐的更多。基于同理心的利他主義的人時通過逃離情境來減少自己的痛苦,另一個是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