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張德芬簡介,2016年張德芬見面會上,她自己說“我去年又離了婚(第二次離婚),我和父母可以處好,和孩子可以處好,就是在親密關系上處不好。這就是我的人生課題吧,當我做的不夠好,前夫會說去把你自己寫的書讀一遍。抱歉,我能寫出來,但是我做不到,我也在努力修行中”。這往往是人生的有趣之處,與之相對應的是《遇見未知的自己》發行十年,屢次再版“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幾乎是靈性修行路上耳熟能詳的口號。
所以,向內求是很難的,起碼沒有看起來那么容易,不是懂幾個原理建幾個模型就能根治。對于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掌握原理有時候會阻礙我們的成長,當我們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時,便不太會低下頭遷就他人的規則。“懂”往往是自傲的資本和起點,而謙卑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
然而就算是我自己,這一秒說著謙卑,未必下一秒遇到任何事任何人都能做到不亢。這帶著宿命一般的悖論大概恰恰是靈感的來源吧。我們為我們的意識帶來了更多的覺知,所以我們眼睛實際能看到很廣的視野而我們的注意力通常只有眼前那些我們想要看到或者很狹窄的范圍。為此,在成長路上,我們提出了“覺察”的概念,但是“覺察”的本身也有自己的覺知,所以當我們在覺察自己的時候,往往只能覺察到那些我們想要覺察到的部分,或隱隱不安的部分。我們不會覺察到那些下意思的基于我們的“觀念底層”做出的自然選擇。
所以實踐實在是不能被替代的老師。哪怕是張德芬自己,十年后的再版序里也坦言:在靈性修行的路上,誰的開始都是充滿熱情和期望的到處上課。而最后總要過盡千帆都不是,回歸到生活中腳踏實地的修行。
再次 重溫克里斯多福·孟的箴言
最好的老師就是榜樣
如果你想要和平
你就要成為和平的典范
否則就是說教
你要去體驗自己靈魂的和平
你會被啟發到
不會啟發到很偏遠的地方
你會被啟發到來自你的心
又能觸碰到對方的心的東西
因此他們會想聽更多
也許他們還是會離開
然而去拯救他們不是你的工作
你也沒有職責去修理他們
否則你就會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你要活出一種典范才能真正幫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