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婆婆很開心,全家氣氛都不錯,哈哈哈!
而我最近常常在想的是,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忘了在哪看見幾句話,說:對于有錢的父母,陪伴最好;對于悠閑的父母,忙碌最好;對于貧窮的父母,給錢最好;對于缺愛的父母,給愛最好;對于年邁的父母,承歡膝下最好;對于年輕的父母,賦予其價值感最好!
父母存在的價值感在哪里?是少年時候的教導,是青年時候的幫扶,是中年時候的提攜,老了呢,父母存在的價值感在哪里?僅僅是聚集一家人的圓點嗎?
我說不是!
想想近來婆婆越來越開心的理由,讓我漸漸明白原來孝敬父母可以用這種方式,那就是提升其自我實現價值感,滿足其對自我存在的肯定感和優越感。
我們家的分工應該和大多數人家都一樣,平常年輕父母上班,老人在家帶孩子玩,周末換個班,年輕父母自己帶孩子,老人歇班。偶然間,聽聞小區其他奶奶說周末歇班的時候去園林處可以干干臨時工,都是老頭老太,活也不多,一天還能掙90塊錢。婆婆心動了,然后心里就像長了草一樣,迫切想去。一開始我是堅決不同意的,因為老人全職幫忙帶孩子已經很累了,周末換了班正好可以好好休息,雖然是偶爾的臨時工作,可是園林畢竟在外面干活,冬天冷夏天熱風吹日曬的。一開始我們倆都是堅定地搖頭,婆婆的眼神里每次都是希冀變成失望,拒絕的多了,她也不提了,只是每到周末把孩子交給我們就自己靜靜地出去溜達去了。
天氣漸漸轉暖,周末去園林的議程又提上來了,我還是一如既往的搖頭,老公竟然同意了!然后就開始給我“上課”:第一,天氣好了,你就當媽出去踏青散心了;第二,她從年輕時候就上班掙錢,花自己的錢花習慣了,現在雖說咱們給錢,她花兒子媳婦的錢不硬氣,偶爾出去掙幾塊錢,回來心情也高興啊;第三,周末去的都是爺爺奶奶,人家才是同齡人,在一起說說笑笑,比在家待著強,在這有作伴的,也省的想家。得到了兒子的大力支持,雖然我還有些許顧慮,激動的婆婆收拾了半晚上,第二天特別高興的出去了(我猜肯定晚上激動的沒睡好)。
忘不了那天晚上7點半推門進來,婆婆那一張沾滿塵土的臉和一雙灼灼發光的眼睛,竟然像小孩子一樣開心地從兜里掏出一張毛爺爺(收工后一人給10塊零錢,換一張100的),噔噔噔噔,舉起來告訴我們“你們快看,我掙錢了,我自己掙了90塊錢”,那個開心興奮的樣子,真是像極了閨女得到一塊糖的激動神情。跟老公對視一眼,看來我們做對了。整個晚飯期間,婆婆一直在那高興地說著一天的見聞,香甜地扒著碗里的米飯,一點也看不見累在哪里。飯后,余興未了,婆婆就對我倆說,以后你們周末歇著自己帶孩子,我要出去掙錢,掙錢的感覺真是好啊,不用看孩子真是舒坦啊!(此處應該有哈哈哈哈)
原來我一直想,對于辛勞一輩子的父母,能給他們最好的回報就是多讓他們休息,到了50歲,雖然還不算步入老年,可是身體各項機能畢竟不如以前,帶帶孩子做做家務即可,從婆婆這個事上,讓我看到父母對于自我價值的肯定感和珍視,90塊錢現在已經真的不能買到多少東西了,可是90塊錢竟然能讓一個52歲的女人從內心到身體都感到那么通透的快樂。
想想婆婆總掛嘴邊的那句話,我年輕自己掙錢的時候,想買啥發完工資就買了,底氣十足。我想這種底氣,不單單是來自經濟自由和自主權的驕傲,更多的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和優越感。不管當年她是25,還是現在的52,她的這份底氣,是相信自己勞動創造價值的信心,也是對自己獲得勞動報酬的驕傲。
知子莫若父,知母也莫過兒啊,圍城四年,老公越來越諳熟平衡家庭關系之道了。
真是快樂的90塊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