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我讀過不少介紹孔子的著作與文章,都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孔子是打破‘學在官府’局面,開創‘私學’的第一人”、“中國的第一位私學教師”等,對于這些說法,我并不能茍同。我以為,孔孟推崇的柳下惠,是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中國創辦私學的第一人,最起碼也是早于孔孟一二百年的創辦中國私學的先驅者。
孔子是我國春秋后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學的集大成者,已是舉世公認。關于“孔子是中國創辦私學的第一人”的說法,我是在研究了一大批近年發現的先祖柳下惠的有關文獻后,才產生懷疑的。我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將我所發現的有關資料整理出來,供學術界參考。
柳下惠,魯國上大夫,曾任士師,姓展,名獲,字禽,又字季,食采于柳下,死后其妻,私謚以“惠”,故曰柳下惠。
柳下惠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歷史人物,“至圣”孔子和“亞圣”孟子,皆對其推崇備至。孔子稱贊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圖義,約貨去怨,輕財不匱”,是“言中倫、行中慮”的高尚“逸民”。”(《孔子家語·賢君》),孟子稱柳下惠是可為“百世之師”的“圣人”:“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孟子·盡心下》)孟子還將柳下惠與伯夷、伊尹、孔子并稱為四大圣人,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萬章下》)這就是柳下惠被后人尊稱為“和圣”的由來。
山東平陰、萊蕪等地柳下惠后人保存的《展氏族譜》(光緒18年、民國5年)以及柳下惠后裔柳明瑞等人提供的資料發現,柳下惠生前一度創辦私學、教書育人,并且著書立說,影響深遠。
民國王價藩、王亨豫所編的《泰山叢書》丁集所編的《和圣年譜紀事》以及《展氏族譜·圣祖年譜》,就記載了柳下惠從事教育的內容:“五十四歲,在魯教育門人”;“六十四歲,教育門人,日益眾”;“八十五歲,食邑柳下,廣植柳樹”;“九十歲,從游者,逾眾,擔簦負笈而來者,百余人。”
《展氏族譜·世系》記載:柳下惠“葬于故趙村”。《展氏族譜·墓志》:“瑕邱之東北,有里名故趙者,其地泉甘土肥,民淳俗美。和圣與門人嘗游于此,語門人曰:‘吾歿當卜葬于斯。’及卒,因請于文公而卜葬焉。門人施仲良等筑其墓,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階。”另曲阜“衍圣公府”存展氏《墓志》,與《展氏族譜》的記載相同。
春秋時魯國有瑕丘邑,秦置為縣,治今山東兗州市東北。西漢元封3年為瑕丘國,后改為縣。西晉廢,隋復置,移治今兗州城區。其境內之“故趙莊”,今名不詳。據《展氏族譜》所載故趙村的方位分析,似為今兗州市西北的高廟村。據清康熙《滋陽縣志》記載:“柳下惠墓:城西八里進賢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階,乃門人所筑。燕人伐齊,路經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垅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廟’,從門人所稱也。廟制聳翠,俗呼‘高廟’。”后因以名村。”
根據以上文字記載,柳下惠曾與門人,游于故趙村。他生前就看中了這一風水寶地,故對其門人說:“我死后就葬在這里”。柳下惠死后,其親屬上報魯國的國君魯文公,經其批準同意,果如其愿。他被安葬在故趙村。他的墓也由門人施仲良等人負責建造,“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階”。
據記載,柳下惠辭去魯士師后“在魯教育門人”,似應在民間教育門人,特別是柳下惠85歲食邑柳下后,由于他的德高望重,從游者也越來越多。90歲那年,正式上門求學的,就有上百人。教育規模能達百余人,這在古代教育史上,已經是蔚為壯觀了。這也開創了90歲高齡以后,仍在從事私立教育的歷史奇跡。柳下惠享壽百歲,門生應該不計其數。目前為止,有據可查、有名有姓的柳下惠門人,除了兒子展喜等外,施仲良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以為,柳下惠創辦私學,在其晚年達到高峰,并影響后世。柳下惠的學術與教育思想,也深深影響了比他晚一二百年出生的孔子孟子,這在孔孟的著述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證。
據《韓非子·顯學》記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氏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晉陶潛《集圣賢群輔錄》下記載:“八儒:二子沒后,散于天下,設于中國 ,成百氏之源…… 漆雕氏傳《禮》為道,為恭儉莊敬之儒; 仲梁(良)氏傳《樂》為道,以和陰陽,為移風易俗之儒。”
這里提及的“仲良氏之儒”,豈非就是柳下惠門人施仲良為代表開創的仲良氏學派呢?如果是的話,足見柳下惠的道德學術,對于后世的影響。
柳下惠沒有與老子、孔子、孟子等圣賢一樣的幸運,給后人留下了完整的著作。據《展氏族譜》記載,柳下惠生前并非沒有著書立說,其大量著作,卻是因“遭秦苛政”,而被“追焚一空”,實在令人遺憾!柳下惠8世孫展邁始修的《展氏族譜》,對柳下惠15世孫展孚,有如此的記載: “家藏祖遺簡冊,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終日號泣”,作為后人,豈能不扼腕嘆息呢?!揭開柳下惠著作失傳的千古之謎。
孔孟在世時,柳下惠子孫家傳著作,并未遭毀。作為博學多聞的孔孟,自然有登門請讀的機會,他們的著書立說,自然深受其影響。
《展氏族譜》載有一幅“食邑柳下書堂圖”,也說明了柳下惠晚年,曾在食邑地,創辦過“柳下書堂”,是不爭的事實。
柳下惠德高望重,因此受到了歷代圣賢和君主的推崇。據《展氏族譜》《廟志》記載:“周赧王三十年,秦人伐齊,道經圣墓,景仰情深,行諸夢寐不忘者竟宿,藹然如對春風,凜凜視若師保,及旦猶致其恍惚焉。于是愛慕之情彌深,保護之意愈切,令曰:‘有敢近柳下季垅,而樵采者,死不赦!’即于墓上建祠圖夢像于其中,尊曰‘柳下先生’,自從門人之稱也。墓祠之建始此。”
兗州和圣柳下惠墓,歷經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地方官與鄉賢、后裔,無不嚴加保護,不時籌資重修,得以巍然而立,祭祀不斷。康皇出巡,曾路過柳下乘涼,題過一聯:“柳下乘涼受不盡得柳下惠之風”,足見康熙皇帝對柳下惠的仰慕之情。
遺憾的是,和圣墓毀于當代,如今已蕩然無存。但柳下惠的道德學術與高風亮節,包括他創辦私學、教書育人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