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情指數:9分
在讀第一章京都之美-建筑時,一共介紹了15處建筑,即15節,對每一處建筑都有一個標簽式的概括,所有建筑的介紹方式都是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由外到內這樣的描述方式展開,有一種層層深入之感。
1,平等院-平安時代的“極樂凈土”之美。平等院是一座凈土式庭園,平安時代的權臣藤原賴通根據自己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構想,將父親的別院改建而成,主體建筑是鳳凰堂,其正殿歇山頂上的鴟吻為兩只站立的鳳凰。以正殿為中軸,兩側高左右對稱舒展的翼廊,正殿后高尾廊,模擬鳳凰展翅的姿態。最值得欣賞的就是外觀,站面鳳凰堂外望向整個建筑群,投映在阿字池上的殿閣倒影也盡收眼底,因時段不同景象也大不相同。現行的10日無硬幣上的圖案就是鳳凰堂,10000日元紙幣上印有鳳凰鴟吻的圖案。
2,西本愿寺-桃山時代的精致建筑。位于京都市中心區,廣闊的院區內保留著許多國寶級的建筑物,展現著桃山時代的藝術風格,飛云閣與金閣寺、銀閣寺并稱“京都三閣”,這里還有日本傳統建筑形式“書院造”的代表作品白書院。
3,南禪寺-日本地位最高、最為壯麗的禪寺建筑。佛教思想傳入日本后蓬勃發展,寺院建筑也形成了三種主要樣式:和樣建筑、大佛樣(天竺樣)建筑、禪宗樣(唐樣)建筑。南禪寺1291年由龜山法皇創建,法皇原為天皇,在位期間蒙古大軍進攻日本,倍感壓力然后讓位于子,但離宮落發出家,成為法皇,將這處離宮改為南禪寺,要求住持必須是日本最優秀的禪僧。初建的南禪寺已被毀,德川家康時代重建。
4,鞍馬寺-整座山都是寺院。鞍馬山位于京都盆地北面,公元770年,由中國的鑒真和尚高徒鑒禎上人,在山上創建了鞍馬寺。佛殿、寶塔錯落山間,山上植被茂盛,動物種類繁多、礦物資源豐富。置身神秘幽深的自然環境中,體驗古木森森、歷史漫漫的妙趣。
5,平安神宮-有中國唐代遺風的典雅建筑。平安京取法中國唐都長安、東都洛陽的建筑形制。這里匯集了平安時代造園技法之精髓,精心打造的池泉回游式庭園。
6,元離宮二條城-見證德川家庭興衰史的城堡。日本的江戶時代長達260余年,由德川幕府(即江戶幕府)把持政權,是日本封建時代的尾聲。二條城正是德川家的將軍在京都的行轅。
7,東寺五重塔-日本第一高的木質古塔。五重塔之所以叫“五重”而非“五層”,是因為塔體采用了嵌套式設計,單個樓層不是獨立整體。極其耐震的高層建筑。
8,清水寺-不用一根釘,穩坐陡峭山腰的清水寺及其懸空舞臺。1994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最大的看點是其本堂前面懸空的“清水舞臺”,約190平方米,懸空約13米,沒有使用一根釘子,讓我想起了魯班。這應該也是中國傳入的技術吧。
9,上賀茂神社-賀茂川的水系網布神社院區。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建于公元678年。每年5月,上賀茂神社與下鴨神社共同舉辦“葵祭”,是京都三大祭典之一。
10,下鴨神社-在城市中保有原始森林的古雅神社。同上賀茂神社一樣,是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糾之森”是日本重要文化遺產。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1,伏見稻荷大社-蜿蜒而上稻荷山的上萬座鳥居。這是京都最古老、香火最旺的神社之一。去京都的時候,參觀這里,最為印象深刻的一座座鳥居順列排立,綿延數千米至山頂。
12,京都國立博物館-日本人設計的法式巴洛克建筑。1897年開館,原名“帝國京都博物館”。由“宮廷建筑師”片山東熊設計,借鑒法式巴洛克建筑風格,融入佛教與和式建筑特點。
13,長樂館-汲取各國藝術風格之精髓的建筑。建于1909年,是當時被譽為“煙草王”的實業家村井吉兵衛的別墅。
14,京都塔-京都市的“無鋼骨燈塔”。是一座瞭望塔。以特制鋼板做的一個個圓筒焊接而成,塔身之內沒有承重結構,卻安然渡過了數次臺風與阪神大地震的洗禮。
15,京都車站大樓-以圍棋棋盤為設計概念的獨特空間。1997年落成,已是第四代建筑。是一個綜合建筑體。模擬京都盆地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