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1.26日,我們心理科來了一位8歲的男孩,在診室門口低著頭,不肯隨母親進入室內。醫生示意其母親獨自進來時又拉著母親的衣服不讓母親離開。
其母親介紹說孩子現在上小學二年級,只要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便不去上學,曾先后三次不去上學。不去上學期間在家玩變形金剛、看電視,要求家人買零食。在家什么事都要依順他,不依他就又摔又砸,脫光衣服在地上打滾,家人對孩子十分溺愛。醫生指出其家長的這種教養方式才是孩子不去上學的根源,要求改變教養方式,家長承諾回家后收起玩具時,患兒突然在診室又哭又鬧、打罵其母親。其母親在醫生的暗示下離開診室后,患兒躺在診室打滾、大哭、大叫。
持續約5分鐘后,見無人理睬爬起來跑到室外又對母親大鬧,在母親的安撫下約10分鐘漸平靜。其母親稱在家也是這樣,家里人都沒辦法了。事后問患兒,只說心煩。
診斷:兒童情緒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
輔助檢查:
兒童EPQ:示敏感型(N70分);
腦電圖示:邊緣狀態(慢波增多)
治療目標:(1)穩定情緒(2)盡快恢復上學(3)學會正確的表達。
治療方法:1.藥物治療:應用情緒穩定劑(拉莫三嗪)
2.心理治療:以家庭治療為主,改變教養方式、行為指導、認知重建。
2周復診時情緒較穩定,在家打鬧的情形減少。在診室能向醫生描述自身感受,稱不那么煩了。愿意去上學已經去上學三天了。2月復診時家人稱孩子想換了個人似的,聽話了,不哭鬧了,好哄了,能正常言語交流了。期末考試成績也提升了(數學95分,語文97分)。半年復診時在診室有禮貌,主動描述自身感受及醫生提問,結束治療。
1年隨診,家人稱除一次感冒在家輸液治療一周后不愿上學,在家人勸慰下才去上學外,一切都好,老師、親友都說孩子和變了個人似的。
分析:該患兒癥狀的發生、發展主要因其教養方式不當,家長過于溺愛。當孩子的需要或要求得不到即可滿足時,他所采取的哭鬧、甚至在地上打滾的行為方式非常有效——迫使家長盡快滿足其需要,即依順他的愿望。那么既然這種行為方式有效,孩子就會不斷地重復使用,以至于家人“拿他沒辦法,只好依著他”。對其不上學的行為,家人同樣“也沒辦法”,且在家又玩玩具、看電視、買零食,家人都順著他,在學校還要被老師批評,那么孩子為什么要去上學呢?
在教養方式中指導其家人對其合理性要求盡量滿足,對其非合理性要求要講明原因,在出現哭鬧、打滾等行為時采取冷處理:不要理睬,甚至可以走開。因為一個孩子的哭鬧是為了得到某種需要,是一種要挾家長的手段,如果家長不予理睬,他的表演也就沒了“觀眾”,失去了繼續下去的意義。當然,等孩子平靜下來后,必要的安撫還是一定要做的,如家長可以說:“寶寶,剛才你哭了,是不是因為沒有給你買玩具你傷心了?”“因為同樣的玩具你已經有一個了,這個月給你買玩具的錢已經沒有了,所以不能買了。”…….這樣一方面避免孩子內心出現被拋棄感,一方面引導孩子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感受。
其實,小孩子的心理與行為深受家庭與家長的影響,只要家長做出改變,孩子也會間接發生心理與行為上的改變。因為兒童心理未定型,很容易受外來因素影響,也容易改變,看起來很嚴重的心理或行為問題,稍加關心與指導,沒經幾個禮拜就可以有顯著的改善,令人興奮。但同樣已經很順利的事情,稍有變化,也可能出現波折。就像這個在診室打滾的孩子也可以變成一個有禮貌、愛學習、愛交流的孩子一樣。為人父母是需要學習、需要智慧的,愛孩子,就讓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變成有智慧的父母。
后記:這是十年前我的一個“小病人”,經過藥物和家庭治療,各方面發展良好,今年順利考上理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