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2.1節后感,本著想要學習一些溝通技巧的目的來讀書,卻讀到人類的性格與行為習慣的形成部分,如黃鐘大呂一般發人深省。
自我觀念(起源)
自我意識形態,一個提起來玄之又玄的的專業性名詞,在大多數人眼中無非是指形成于先天的成長環境,一個人的性格,價值觀,行為準則似乎無不受制于此并由此產生的一種產物。
中國有句古話,窮養男,富養女。這句話,在我看來,旨在塑造性別之間的性格差異(不過多評論老古話是否合理)。在性別角度上看,男人代表力量,代表家庭的支柱,需要一個偏向適于發展獨立自強的環境;女人則代表感性,需要社交等溝通能力,因此則需要一個穩定而適合培養此種修養的場所。
而在本書中,一個人的成長基礎則被歸為生物學——偉大的基因。人生來并不是直接由環境造成,而是后來環境中所施加的影響。此觀點不同于上述所說的一般觀點。男生之所以為男生,是基因所致。女生之所以像女生,則是由于有人誘導所致。
性狀是環境與基因共同決定
弱化基因作用不可取,過多描述環境的作用亦不聰明。龍生龍,鳳生鳳,但老鼠的兒子并不能生下來就會打洞。
在幼年時期環境對塑造自我觀念就已經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三歲看老,便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在幼年時期就已經形成,而且根據相關的社會統計,這種性格與準則在人后期的成長中變得愈發鮮明。
在小時候,上圖中高低自尊者就已經行成,這種行為模式似乎會伴隨到你的成年(我反正是躺槍_(:з)∠)_)。
但事實上自我觀念可以發生改變。
兩種狀態(作用原理)
作為一個beginner,凡事都會有第一次,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聽到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便是形成自我的開始。
“是個男孩?!边@大概是父母給出生的你第一個評價,這個評價決定了你以后要被當成一個男孩來養,有一天,你也會突然覺醒,原來我是個男孩,與女孩不同。
在自我意識形成之后,便有兩種意識形態充斥于你的成長——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評價。然而幼年時期自己的觀點恰恰來自余別人的評價。(自己的觀點≈別人的觀點)
五年級的時候,本是一個在班級上默默無聞學生的我,得到了新來老師的表揚——作業的字寫的漂亮,甚至將我的作業作為模板展覽于班級之上,那時,我意識到自己的字寫的很漂亮,在此之前,我的字丑的甚至到了班主任點名批評的地步。
可怕的正反饋(途徑)
舉一個在書中的經典栗子,一個研究機構講一個實驗班級中任意抽取10%的學生,成立了一個拔尖班,結果一段時間之后,拔尖班的學生成績還普遍比原來班級的學生成績好。
這是什么情況?!主觀上的判斷影響到了客觀上的結果。分到拔尖班的學生不知道自己是隨機出來的,卻相信自己異于常人,在自覺的努力下改變了自己的狀況,做出了成績。
人之初,性相近。孩子在受基因控制下的表現上存在差異,但是基本上是相互接近。但環境誘導下造成了性格的分歧,最終影響到各人的自我意識。
而這些在幼年時期形成的意識有一個可怕的正循環怪圈(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自我應驗的寓言包含四個步驟:
1 .持有某種期待(對自己或別人)。
2 ,表現出與期望一致的行為。
3 .期待如實發生。
4 .強化起初的期待。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原書
人們在這種催眠之下,一步步朝著各自的方向發展。本以為自己的未來靠自己控制,但無形中卻發現自己受到幼年時期觀念影響的根深蒂固。
轉變
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家貧也能出貴子。
環境的影響,別人的評價在你成年之后會發生改變,自己的成長可能會使你處于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之中。
——以下來自原文——
擁有真實的自我感
如同你已經讀到的,不真實的自覺知覺有時候來源于你對自己太過嚴厲、覺得自己比事實呈現的還要糟糕。否定自己的缺點是很荒謬的,但是承認你的長處也很重要。
對待別人的評價
把你得到的不真實的評價列出來,然后去找那些更加客觀公正的人,讓他們幫助你認識你真實的能力和缺點。
擁有切合實際的期待
如果你要求自己的每個溝通表現都完美無缺、具有控制力,你一定會覺得很受挫折。
擁有改變的意愿
我們常常說我們想去改變,但又不愿意去做必要的工作。當我們不想去做而必須做的時候,就會借著聲稱我們"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來維持一個不切實際的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