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字不好寫,形狀上不好把握,很多人初寫的時候都找不著北。
我們從大致結構和形狀開始分析,會讓你清楚明了許多。
看下圖:
1)前3根豎線,能夠讓你看出來上方的三筆,在起筆時的相對位置,你可以看到基本上是燈等距的。
2)同時,第一根和第四根豎線,能夠讓你看到關鍵的兩點:一是捺筆起筆的位置,二是捺筆起波挑的位置,也就是收筆位置。
2,剛才看的是縱向的,現在我們看橫向的。
如下圖:
1)這四個橫線,讓你幾個關鍵點的間距把握,應該能有個只管了解了。
這種字能寫成這樣,想不牛都不行啊。
2)同時,第二筆、第三筆、第四筆,都是斜的,與水平方向都有個角度問題,相信這幾根橫線,能讓你對他們的方向和角度有個很好的觀察,勝過千言萬語的解釋。
3,然后我們說筆畫。
這個字難就難在,結構不好寫,點畫也很難!
1)不要小看第一筆的點,飽滿圓潤,卻又不顯笨拙。
習字多年的老書法家,和新手相比,通常一點一橫就能看出來。
我們常常用“老辣”、“精到”來形容一個人的字,都是需要點畫來做基礎的!
2)第二筆、第三筆相對簡單許多。第四筆是個很大的難點。
一波三折,指的就是這個。
這個效果我們一眼都能看出來,關鍵怎么用筆,往往很疑惑。
我畫一下我寫這個字的行筆路線,以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是一筆寫出來的,快下,需要在短時間內將筆豪鋪開,然后再慢收,而不是反復涂抹。
沒有別的特殊技巧,無非多練而已!
4,這類型的字,包括“以”、“女”等簡單而不規則的字,在寫的過程中,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思路!
什么意思?
拿這個“之”字來說,你寫了一百遍,可能只有三、兩個是滿意的,你接著再寫,又不好看了?
因為你沒有想清楚,好看的那兩個是怎么寫出來的!
你只有知道每一筆應當落在何處,為何要落在何處,筆畫輕重、緩急等做到心里有數,你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寫出同樣好看的字!
帶“之”的作品:
成語釋義:堅持,長久地堅持!
出 處:宋·樓鑰《攻媿(kui,四聲,愧)集·雷雨應詔封事》:“凡應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誠;持之以久。”
樓鑰,南宋大臣,文學家。
成語釋義:安:安然,坦然;之:代詞,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處,和往常一樣,不覺得有什么不合適。
出 處:清·范寅《越諺·附論·論墮貧》:“貪逸欲而逃勤苦,喪廉恥而習諂諛,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范寅,清代浙江紹興人,語言學家、書法家。
《越諺》的意思是,越地(古代越國的首都,也就是紹興)的諺語、方言、民謠。
里面這句話也很好理解,大意是貪圖享樂而逃避勤奮刻苦,喪失廉恥而習得諂媚,甘愿居于人下,還若無其事。
意外的是,“安之若素”在這里竟然是用做貶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