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解《金瓶梅》:落花人獨立 第一集
?
酒色財氣論(3)
?
?
叁、氣
?
好。酒色財都說完,就剩最后一個主題氣了。
氣,不像酒財那么具象、好解;氣,跟色差不多,也難解。
甚至更難解:因為更虛、更玄妙——
作者在書中也對氣字,進行了一番自己的解釋。不過多少有點欲蓋彌彰的意思: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
氣,首先是生命,又何止是生命……
讓我們慢慢搜索記憶中的氣——
最早的,莫過于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顯然是英雄志氣,且是貴族式的英雄之氣,隨著魏晉風流,已成為遙遠的絕響。
這個英雄氣,其實是未遂的帝王氣。太白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b>大開大合,辭氣淋漓,勢如破竹,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秦始皇的霸氣。
帝王氣與英雄氣之后,就是名士氣和才子氣了。后人緬懷過:對,就是毛潤之的《七古》: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當然,還有文人氣、隱士氣??赐蹙S《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當之無愧的山水名篇,承接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可惜太出世了,不符合金瓶梅的世情之氣。
思來想去,只有以下兩首較為接近——
第一首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在現在的湖北省黃石市東面長江邊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
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勢如破竹,一方則是聞風喪膽,強弱懸殊,高下立判。
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并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梆┠藗渫鰢Y,……造于壘門”1。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歷史,總是在驚人地重復。特別是中國古代歷史。
《金瓶梅》明寫北宋末年,諷喻的卻是晚明時光,大家都知道,明代朱元璋最初建都就是在南京(金陵),只是朱棣后來遷都到北京,但南京依然留下一套中央政府班子。是故從時代大背景上看,萬歷年間正是“金陵王氣黯然收”的時期,史家有所謂明“非亡于崇禎,而是亡于萬歷”的說法。
而“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這一千古名句,后句“山形依舊枕寒流”,恰好跟前面的色、空,形成了遙相呼應:
前句“人世幾回傷往事”,顯然是士大夫、智識階層才會那么憂慮感傷,平民百姓還不是照樣過日子,所謂山形依舊枕寒流。
那么,具體到明朝王氣黯然收的年代里,中下層人民又是什么樣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呢?這,正是《金瓶梅》要反映的、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我們請看第二首詩,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巧得很,還是一個作者,還是金陵城,這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
金陵!又見金陵!
烏衣巷原是什么地方?不僅僅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繁華一時,更是傳誦千載的魏晉風流王謝世家的所在!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墻上。
世家的衰敗,或許比王氣黯收更讓人感慨和痛心:
皇帝、帝制,是利益階層最自私的大發明;貴族,卻是帝制最好的消解機制。貴族精神對文化的傳承,更是功在千秋。所以一代王朝,敗了就敗了,消亡了就消亡了,反正還會重來,想當皇帝的人多的跟地里的韭菜一樣,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
但是貴族,特別是作為文化守護神的貴族精神一亡,很難重來,整個民族從文化基因到精神面貌,很容易淪陷。記得2000年初有首歌廣為傳唱: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我卻寧愿唱:有多少貴族可以重來?
因為,貴族精神太難得。
貴族精神,不是我們尋常想到的醉生夢死貪圖享受這些負面詞匯,而是一種氣度,一種傳承。貴族精神,是一種教養,是一種擔當。說白了,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氣。
貴族精神第一大特點是騎士精神: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尊重女性并延及孺弱。誰說歐洲貴族才有騎士精神?看看春秋爭霸時的宋襄公就知道,中國貴族從來不缺乏騎士精神。
可惜的是,中國的貴族與貴族精神,到魏晉之后,就基本消亡了;而歐洲貴族及貴族精神卻一直傳承到十五十六世紀,這,就是差距。
屈原投江,或許可以看作是貴族影響力衰落開始的信號。而貴族血脈的斷流,導致貴族傳統的遺失,才促就了“因富即貴”等級意識的萌芽和“及時行樂”奢靡悲風的沿襲。
貴族精神對國民性的影響怎么高估都不過分:
你看先秦時中國人淳樸勇敢生氣勃勃;到漢魏,國人則是洋溢勇武之氣,一個少年將軍打得匈奴都找不北;到唐朝則是雍容大氣,文武全才,上馬可打仗,下馬能作詩;到北宋開始就明顯分化了,由于揚文抑武,導致太多文氣書生氣;到了明清兩朝,專制力量空前強大,更無所謂貴族(有的只是朱家王朝龐大如蝗蟲般的皇族),國人基本都是市井氣、流氓氣了。
清朝的《紅樓夢》在某種程度上,對《金瓶梅》“酒色財氣”四大主題進行了很好的承接。
曹雪芹通過“好了歌”,對升官發財、封妻蔭子這些人生主題進行了詠嘆與尖銳地諷喻: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
字面上看,重合率高達50%(財與色)——從中不難看出,紅樓夢高度繼承了金瓶梅主題,借四大家族的興衰,繼續抒發興亡感嘆。雪芹公勇氣可嘉。
(二者主題之接近,如果再讀讀日本的《源氏物語》對比,會有更驚人的發現。)
千年而下,酒色不改,三寸氣在;當浪花淘盡英雄,連王謝堂前燕,都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時,燕子已不是400年前的燕子,百姓還會是當年的百姓2嗎?
于是,金瓶梅書中的人們(寫的是北宋歲月,其實反映的是晚明時期),基本都是圍繞“酒色財氣”真心真意地過一生了。且,幾乎都是低層面的“酒色財氣”。
賈寶玉已成往事,紅樓夢里也看不到貴族精神,好在我們還有《金瓶梅》,我們可以從笑笑生筆下里看到,1000年以后,圍繞在縣城首富西門慶身邊的蕓蕓眾生,到底是怎樣的表現?
稍等。
真的只是低層面的酒色財氣嗎?
?
?
【1】《晉書·王濬傳》。
【2】? 按:先秦之前,百姓即指貴族。平民沒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