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經常會拿來和李白比較的詩歌,因為中間的兩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和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些類似。而且這兩首詩都入選了《唐詩三百首》。所以引來了千年的口水。首先通讀這一首詩: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譯文:?
微風吹拂著江岸的細草,那立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夜里孤獨地停泊著。 星星垂在天邊,平野顯得寬闊;月光隨波涌動,大江滾滾東流。 我難道是因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 自己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此詩通過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寫,抒發了詩人漂泊生活孤獨凄涼的苦悶心情。詩人把這種心情寫得含蓄不露,律細筆深,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不愧為千古名作。?
此詩和李白詩都是作者乘舟東下,在川江上所作,所以景象類似。但是卻有很大的不同。李白出川是在年少之時,充滿了喜悅。杜甫卻是在暮年,好友紛紛去世,而自已也離長安洛陽越來越遠。所以詩中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半生漂泊的情懷。詩的前半部分描繪江上夜景:細草微風、危檣夜舟、星垂平野、月涌江流。頷聯寫遠景,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大筆勾勒,寫得真切細膩,創造出一種闊大雄渾但又寂寞空曠的境界,從而再反襯詩人的孤獨,景中見情,景與情融。詩的后半部分抒寫旅夜的感慨,對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負不得施展以反語的形式表示極大的憤慨。“豈”“應”是關鍵字眼,上下關聯。最后兩句觸景而情發,景以自況,運用形象的比喻收結全詩。?詩人以天地間一只形單影孤的沙鷗來寄托自己功業未成的感嘆,有一種強烈的震撼力量。?